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巴彦淖尔

乌拉特前旗:写好节水文章 走出生态富民路

  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园

  “智能调压电磁阀是这里农作物长得好又省水的‘秘诀’,它可以自动监测水流、控制水压,实现均衡供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近日,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的玉米单产提升项目试验田里,村委委员王锁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试验田里玉米长势旺盛,田间已无大水漫灌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紧贴作物根系、整齐排列的贴片式毛管滴灌带。阳光照射下,一条条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将水分精准输送到玉米根部,既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又为作物生长提供了稳定的水分供给。

  “通过‘贴片式毛管+智能调压电磁阀+测土配方施肥’的多重搭配,让田间管理更智能,节水成效更显著。”王锁介绍道,“这样的做法,省水、省时、省工、省力,肥效也好。平常的滴灌用水量一亩地在400立方米~500立方米,现在基本控制在300立方米,节水30%~35%。”

  今年,乌拉特前旗以“智慧农田”模式为引领,在大佘太镇及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建设0.58万亩智慧农田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提升农户节水意识,推动节水技术广泛应用。

  在节水技术落地的同时,乌拉特前旗还结合不同土壤条件、气候特点,探索出“节水技术+种植结构”协同模式。走进乌拉特前旗明安镇,田间的甘草、黄芪等药材郁郁葱葱。这里长期因水资源短缺制约农业发展,如今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实现从“缺水困局”到“生态富民”的转变。“以前种玉米,十几天就得浇一次水,水量也全凭经验判断,水多水少没个准头;现在种甘草,越旱品质越优,用滴灌设备20多天浇一次就行,每亩至少可节水100多立方米。去年行情好的时候,每亩甘草比玉米增收数百元,收入明显提高。”种植户贾小荣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中药材,日子越过越好。

  乌拉特前旗还积极推进工业水源置换等项目落地。落实大佘太镇0.7万亩库水滴灌面积,替换周边农灌机电井,减少地下水依赖;后山地区工矿企业生产用水通过工业水源置换工程,逐步替换为排干再生水,秉新一、二期工程现已完工并开始供水,全面投用后将大幅降低地下水开采强度,构建起“调、管、控、补”治理体系,有力促进采补平衡。(陈恩圆   王泽浩)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