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巴彦淖尔

内蒙古杭锦后旗:群众教育见实效 党的恩情“我”知道

  “我现在种地享受了不少补贴,也懂得不少新技术,干部们把政策和技术都给我们送到田间地头儿啦,地肯定越种越好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赤峰村李根才指着他的连片玉米地喜色的说道。今年他带头实行“统种共富”模式,在党委政府的政策补贴、技术推广下,每亩地享受玉米补贴200元、轮作倒茬项目补贴150元、节省成本160元、亩均增产增收预计420元。李跟才的增收故事,生动展现了杭锦后旗深入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的扎实成效。

  在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过程中,杭锦后旗各级党组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政策、办实事、强引领,通过把理论学起来、教育热起来、服务动起来,推动“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凝聚起不忘初心感党恩、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奋进力量。

  拓展多元宣讲 厚植感恩情怀

  “每天吃完晚饭,我就赶忙领着孙子来“陕坝味道”美食街,看演出、唱红歌、听故事、逛夜市,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能享受今天的好生活!”陕坝镇春光村村民高兴地说道。

  仅8月份以来,杭锦后旗开展了“全民健身日”、“驻陕坝·渡阴山”“陕坝味道”美食嘉年华、社区邻里节等30余场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互动交流中面对面宣讲党的惠民惠农政策、集体学唱合唱红歌,让党的好政策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广大群众内心。

  全旗各级党组织打破课堂讲、会议讲、发单册等常规宣讲模式,积极创新平台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灵活方式开展群众教育。通过“文艺+宣讲”、“志愿服务+宣讲”、“入户走访+宣讲”等方式,运用“六种载体”,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各村党组织发动“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党员先锋户等力量,结合防返贫监测、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全面梳理最新惠民惠农政策,通过面对面民情恳谈、发放政策“明白卡”、细致算清“惠民账”“发展账”;社区党组织持续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镇包联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各类服务力量,通过走访慰问、群众性活动等,向不同群体讲解社保医保、救助补助、就业扶持等政策;财政、民政等部门,依托“一卡通”系统做好各类资金发放详细提示,并开通短信通知业务,让各族群众明白幸福生活哪里来,切身感受到党的好、念党的好。

  聚焦急难愁盼 增进民生福祉

  “我们社区开办了食堂,我爸的吃饭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也能安心上班了”西郊社区马先生给“家门口”的社区食堂点了个大大的赞。

  杭锦后旗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贯穿到群众教育全过程。各级党组织纷纷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进百姓门、知百姓情、解百姓忧‘三百’行动”及“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等活动,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今年以来,近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亮身份、践承诺、办实事,开展入户宣传政策2万余次,开展志愿服务1100余次,为民办实事1300余件。在防汛期间,旗直部门与各镇加强实战演练,建立三级包保责任体系;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及时组织农田排涝、救助受灾农户、教授自救互救技能。陕坝镇结合基层治理“三百行动”,提前摸排城区低洼易涝区、老旧房屋、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部位,积极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行动不便人员脱离困境,以真心、贴心的服务,让群众直观感受“党就在身边”,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强化典型引领 凝聚奋进力量

  杭锦后旗注重依托典型示范引领凝聚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内生动力。

  在新媒体平台开设“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专栏,集中推送主题海报、短视频等内容。各乡镇、部门在公众号上广泛宣传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及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典型案例480余期,有效扩大了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不断深化“书记讲给书记听”“党员讲给群众听”,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杭锦后旗民先村党支部书记熊守军、“陕坝大妈”帮帮团志愿“大妈”等先进典型以及增收致富脱贫户代表开展主题宣讲375场,他们以“见证者、亲历者、共享者”的身份谈感悟、讲变化,让干部群众通过身边的典型故事切身感受到党的惠民好政策,也带动更多群众积极投身到地方发展和民生建设中,形成“学习典范、争当典范”的良好社会氛围,走出一条党群同心、干群同心、共建共享的治理新路径。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