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央视网
软泥捏在指尖,本是孩童掌心的柔软时光。却不知,那团五彩里藏着致命的锋芒。
据央视网2025年9月11日报道,一款号称“解压神器”的软泥玩具,竟藏着致命风险——内含的硼砂,儿童误食5克即可致死,即便长期接触,也会损伤肝肾功能、影响生长发育。可就是这样的“毒软泥”,不仅在电商平台销量突破“10万+”,在多地超市、文具店也公然售卖,不少还是无厂名、无厂址、无合格证的“三无”产品。
软泥本是孩童掌心的温柔,是捏出星星与城堡的快乐载体。如今,那刺鼻的气味、孩子过敏的皮肤,早已是危险的信号,可它依旧在市场上流通,像一颗埋在童年里的“定时炸弹”。
人们纷纷追问,商家为何敢漠视生命、铤而走险?监管为何总在风险发生后才追赶?或许,藏在问题背后的“推荐性标准”,才是容易被忽略的关键。
对于玩具中的“硼迁移量”,国家有明确的“推荐性标准”,却无“强制性标准”。这“推荐”二字,成了商家眼中的“灰色地带”:他们把硼砂伪装成“成型水”“凝胶剂”,刻意隐瞒成分;送检时用低硼样品造假,实际产品超标近20倍也敢公然售卖;甚至有供应商直言“检测报告能做假”,把孩子的安全当成牟利的筹码。
监管部门并非毫无作为,消费警示发了一次又一次,线下查处也从未停歇。可线上平台关键词一换就能规避核查,线下小店“检查一过就照卖”,监管的力度总被灵活的规避手段削弱。更无奈的是,“推荐性标准”缺乏强制约束力,现行处罚多是“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罚款”,这样的力度,难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
孩子的安全,从不是“可推荐”的选项,而是“必须守护”的底线。若“推荐性标准”能早日转为“强制性标准”,商家就少了钻空子的空间;若处罚力度能匹配风险的严重,市场就多了一份敬畏;若平台能把好资质审核的关,家长就少了一份提心吊胆。
软泥该是童年里的彩色记忆,而非健康隐患。别让“推荐”二字,成为守护孩子的弹性边界。唯有把标准立得更严、把监管做得更实、把责任压得更紧,才能让每一份童年的快乐,都经得起安全的考验。(张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