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记者在80路公交车场站见到李燕时,她正低头整理驾驶座旁的蓝色布袋——里面整齐叠放着3把雨伞,还有零钱、塑料袋、纸巾和创可贴。这个被她称作“随身百宝箱”的布袋已伴随她5年时间,不仅帮助许多乘客解了燃眉之急,更串联起一个个温暖的城市故事。
时间回到8月28日午后。一场阵雨突如其来,李燕驾驶公交车搭载了一对祖孙。七旬老人领着三四岁的孙子匆匆上车,衣角都被雨水打湿了。老人望着窗外焦急地念叨:“这雨下得太急,没带伞可怎么下车啊!”李燕看在眼里,随即从“随身百宝箱”里抽出一把雨伞递过去:“您拿着用,别让孩子淋着……”老人接过伞还有些犹豫:“那怎么还你啊?”“不用特意找我,随便交给任何一名80路公交司机就行。”李燕笑着说。
让李燕没想到的是,当天傍晚她驾车驶入乌兰恰特大剧院站时,远远就看见老人带着孙子站在站牌下张望。确认是她的车后,祖孙俩特意上车还伞:“伞晾干了,我们在这儿等了好几趟车,就想亲手还给你,谢谢姑娘!”
这样的温暖仍在延续。采访中李燕告诉记者,5年来,“随身百宝箱”里的物品帮助了许多人:有乘客手机没电,也没有带零钱,她递上1元硬币帮忙垫付车费;有老年人买完菜上车时塑料袋突然破裂,蔬菜散落一地,她拿出备用塑料袋帮忙收拾;有小学生乘车时突然咳嗽、流鼻涕,她及时递上干净的纸巾。而乘客的回应,也让她心里暖意融融——有人还伞时特意带来苹果、葡萄等水果,说“师傅辛苦,吃点水果解解渴”;有人写感谢信送到场站,字里行间满是“小事见真情”的感动;有人专门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表扬她“用不起眼的小举动,温暖了整车的人”。
“其实都是顺手的小事,没想到大家记这么久。”李燕朴实地说。刚开始准备“随身百宝箱”,只是觉得乘客难免会遇到小麻烦,“淋着雨下车、没零钱坐车……这些事看着虽小,遇上了却挺糟心。”后来,她根据乘客需求不断补充物品,如今每天发车前检查“随身百宝箱”内的东西是否齐全已成为她的习惯。
让李燕印象特别深的是帮一位赶去医院复诊的阿姨垫付了1元车费,3天后,阿姨特意绕路到场站还钱,紧紧握着她的手反复说:“那天要不是你帮忙,我真不知道要耽误多久,1元钱虽少,却是我的心意,太谢谢你了!”而借出去的雨伞,也几乎会以各种方式回到“随身百宝箱”:有时是其他80路公交司机转交,有时是乘客特意等她的车送回,甚至有人在伞柄上贴了便签,写着“谢谢暖心司机”。“乘客的惦记比什么都珍贵,我温暖他们,他们也温暖着我,这就够了。”李燕说。
记者手记:
在80路公交车的车厢里,那个不起眼的“随身百宝箱”,装着的并非贵重物品,却是最贴心的关怀。在雨中递出的一把伞、平日里垫付的1元钱、递出的一张纸巾,李燕用微小的善意把流动的车厢变成了“暖心驿站”。当温暖在公交司机与乘客、乘客与城市间传递,流动的不仅是物品,更是一座城市的暖意。 (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