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农民日报》第4版刊发题为《“爆改”黄河畔古村落》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包头画匠营子村通过文旅改造焕发新生。闲置房屋变身特色商铺和文化空间,形成文旅综合体。村民返乡创业,传统手艺成为致富新路,生态美与农民富相得益彰,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18日《农民日报》第4版
夜幕降临,沿着黄河一路前行,“天下黄河第一村”——内蒙古包头市画匠营子村渐渐映入眼帘。近日,记者探访该村时,一场别开生面的“黄河合唱好声音”汇报演出在这里上演。绚丽的灯光、此起彼伏的歌声,吸引了众多游人,让这个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小村庄变得热闹非凡。
如今热闹的画匠营子村,曾经默默无闻。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一则规划的出现,改变了村庄的发展轨迹。
时间回到2016年,随着包头市稀土高新区规划的实施,全村250多户村民迁至6公里外的安置房。人们搬走后,大量房屋闲置荒废,村里一度变得更加沉寂。
转机出现在2024年,一场“爆改”彻底改变了这个村落的命运。当年10月,包头市引入专业文旅集团进行策划运营,全面启动“黄河大集”景区项目。该项目在保留原有自然景观风貌和村落格局的基础上,沿河修建了商业街区,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商铺、黄河文化民俗展览馆、艺术创意空间等,形成了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文旅综合体。
晚上,走进商业街区,各类商铺、色彩斑斓的墙绘、古色古香的建筑等,与现代灯光交相辉映,既保留了岁月的痕迹,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为丰富经营业态,当地政府积极动员原村民返乡就业创业。今年60岁的王玉枝就是其中之一。
“好吃的油糕圈圈嘞!”在王玉枝的油糕店内,油锅里正翻滚着金黄色的油糕,她一边煎制,一边热情地吆喝。从七八岁开始学做油糕算起,这门手艺已经陪伴了她大半生。
“文旅局打电话问我有什么手艺,我说我就会做油糕,这就把油糕圈圈带回家乡了。”王玉枝告诉记者,她炸的油糕口碑很好,在当地寓意“步步高升”,是婚嫁、升学等喜庆场合的传统美食。几平方米的店铺内,各式设备齐全,王玉枝操作得非常熟练,“我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经营技能,这让我从最开始给人打工变成了现在的自主经营。”
“从搬迁离开到开发旅游,我从没想过家乡的变化这么快!”交谈中,王玉枝的嘴角总是上扬着。她欣慰地说,原本以为三五年才能吸引游客,没想到第二年景区就“火”了。现在,店铺门前每天游人络绎不绝,高峰期日收入1000多元,平时工作日也能赚六七百元。她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我已经退休了,还能有这样的收入,真的很满足!”
烧卖、焖面、肉夹馍……每天,各类特色美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无数游客驻足品尝,浓浓的烟火气弥漫在整个街区。
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重返老屋,用自幼熟悉的手艺开起店铺,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目前,包头市正全力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转化,推进画匠营子村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塞外旅游新地标。
夜幕下,行走在稀土高新区黄河景观大道画匠营子段,一侧是传来吟咏黄河歌声的热闹商业街区,另一侧是100多种野生植物、200多种鸟类栖息的壮丽黄河景观,农民富与生态美相得益彰,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