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助力寻亲,“国家的孩子”在高邮有群“娘家人”!

  在江苏省高邮市,有一群寻亲志愿者,他们与内蒙古“国家的孩子”有着跨越千里的深厚友谊。2024年以来,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寻亲团,已帮助5名“国家的孩子”找到亲人,并协助其家人举办认亲会。在记录“国家的孩子”们在高邮的一次次认亲故事的同时,记者也采访了这群可敬的幕后英雄。

杨凤荣(左一)及志愿者们收到锦旗

  从寻亲者到志愿者

  9月16日,杨凤荣和同伴们驱车下乡,在车上他拍摄了一段短视频发到寻亲团工作群里。视频中,杨凤荣穿着志愿者的黄色马甲,行色匆匆又满怀期待。这是杨凤荣工作的常态。当日,他要去采集血样,配合公安部门帮助寻亲者最终确定亲缘关系。

  杨凤荣是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寻亲团团长。3天前,寻亲团刚帮助一名寻亲者找到失散48年的亲人,每一次团圆对失散家庭都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对志愿者们则成为寻找下一个上岸者的逗号。

  在寻亲团帮助的寻亲者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送到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是格外被关注的一群人。高邮、宜兴等地,是当年送出孩子较多的地区,因此多年来寻亲求助的人络绎不绝。今年以来,杨凤荣已经帮助4名来自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举办了认亲会。

  杨凤荣是个热心人,每一次寻亲人千里迢迢赶来与亲人团圆时,他总是第一个去迎接。鲜有人知,杨凤荣也是个寻亲人。杨凤荣告诉记者,1963年4月,他妻子的父母及姐弟由高邮坐轮船准备去安徽逃荒,结果在溧阳街上一个理发店门口,当时年仅5岁的二姐连同一担被褥都不见了,自此下落不明。从那以后,找到二姐成为杨凤荣妻子娘家人念念不忘的心愿。

梁引梅与母亲团圆

  1994年,杨凤荣和妻子沿着当年逃荒的路线,南下镇江,经丹阳到溧阳寻找,在此过程中,杨凤荣认识了很多和他一样饱受骨肉分离之苦的寻亲者,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从此踏上助力寻亲的公益之路。

  杨凤荣说,目前寻亲团的志愿者有60多人,不少人都跟他一样有寻亲的经历。

  因“上海孤儿”走上公益路

  “2019年4月,我们协会接到‘上海孤儿寻亲团’公益群的寻亲求助,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落到上海等地的50多名上海孤儿寻亲。”高邮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彬彬告诉记者。由于这批孤儿很多是从高邮及周边地区送走的,志愿者们非常重视,他们化身宣传员,让寻亲信息传遍高邮的街巷;他们当好向导,陪伴寻亲者踏遍故土;他们做起方言翻译,消除沟通障碍。

杨凤荣(右一)与“国家的孩子”(左二)马丽萍合影

  为了让服务更系统、更持久,阳光寻亲服务队应运而生,志愿者们全面负责寻亲过程中的血样采集、邮寄、DNA比对及结果跟进。随着媒体参与助力宣传,越来越多高邮本地家庭寻找失散孩子的信息涌入。于是,一项长期公益寻亲服务正式启动。

  随着寻亲持续推进产生广泛影响力,寻亲服务队开始源源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息。看着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听着一个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志愿者被寻亲者们的故事深深打动。

  自从寻亲服务队成立后,志愿者们自己出车,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走遍高邮各个乡镇,走访每一户失散家庭,以科学的DNA技术为纽带,让“找到根”的渴望照进现实。2021年,公安部“团圆行动”,为寻亲工作注入了更强动力。政策支持与技术赋能,让寻亲之路更加畅通,也让更多失散家庭看到希望。

杨凤荣迎接“国家的孩子”赵丽俊回家

  多年来,阳光寻亲服务团的成绩单上,写满了感人至深的团圆故事。2023年4月,阳光寻亲服务队也正式升级为阳光寻亲服务团,以更专业的姿态迎接全国寻亲者。

  希望帮助更多“国家的孩子”

  2024年,杨凤荣接到远在内蒙古的一份特殊求助。原来,寻亲多年未果的呼和浩特市“国家的孩子”梁引梅慕名找到寻亲团,希望杨凤荣能帮助实现团圆梦。在内蒙古和江苏两地警方及寻亲团的不懈努力下,当年6月,梁引梅在扬州市江都区与94岁的母亲丁正华和兄弟们团圆,这场团圆见面会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内蒙古日报、扬州关注等多家媒体报道,让这份跨越千里的亲情被更多人见证。

  从此,寻亲团和杨凤荣便与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结下不解之缘。越来越多的人与寻亲团取得联系,团圆的好消息也接踵而至。2025年3月,阿拉善盟“国家的孩子”杨阿娟在蒙苏两地公安与志愿者的助力下,找到江都的哥哥、姐姐;5月,包头市“国家的孩子”赵俊华与高邮的弟弟王其金、王其海相拥,半个多世纪的思念终得圆满;8月,锡林浩特市“国家的孩子”马丽萍与高邮送桥镇南茶村的哥哥陈德田、陈德朝,姐姐陈叶香团圆;8月16日,乌兰察布市“国家的孩子”毛杰与亲人柏云昌、柏云田、柏云佐相认。在助力寻亲的路上,寻亲团也与来自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结下了深厚友谊。

  从服务队到服务团,从零星求助到系统服务,阳光寻亲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故土,让“团圆”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这份用爱与责任书写的故事,还在继续,为更多离散的家庭点亮回家的希望。

  “将来,我们愿意帮助更多‘国家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杨凤荣说。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