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内蒙古发布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9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大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8件、民事公益诉讼案2件,涉及水体污染、行洪安全、矿山治理、山林草原保护、固废危废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本次典型案例从3年来办结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中评选而出,为全区公益诉讼高质效办案提供参考借鉴

发布会现场

  一、呼和浩特市某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案

  A污水处理厂为呼和浩特市B县唯一污水处理厂,存在进出水水质异常、二期工程无证排污、多次超标排放及超负荷处理等问题,污水直排河道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立案后,向B县人民政府发出检察建议。B县人民政府虽督促污水厂采取技改、管网整改等措施,但问题持续复发。检察机关遂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督促B县人民政府投资推进管网改造13.07公里、修复破损管道2.46公里,并投资建设新污水处理厂。

  二、包头市督促整治外来入侵物种案

  刺萼龙葵又名黄花刺茄,被我国生态环境部列入第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近年来,包头市昆都仑区北部与乌拉特前旗接壤的近2000亩土地被刺萼龙葵大面积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包头市检察机关联合乌拉特前旗检察院对接壤区域开展协同监督,督促林草、农牧等部门共清理刺萼龙葵2万余亩,有效遏制其蔓延趋势。

  三、呼伦贝尔市督促治理林草地沙化案

  呼伦贝尔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花尔基林业局巴日图林场施业区内存在多处林草地林木枯萎、植被缺失问题,且自2012年起沙化面积逐年扩大。针对林草地严重沙化问题,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检察建议,推动多个行政机关开展生态保护协作,全方位、多层次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督促行政机关播种草籽、安装网格沙帐,有效治理林草地沙化。

  四、兴安盟草原沙化治理案

  兴安盟“三北”防护林工程部分标段存在造林成活率不足、管护缺位问题,严重影响生态安全。检察机关启动一体化办案模式,向行政机关公开送达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对9300余亩造林地块进行补植,大幅提高苗木成活率。

  五、通辽市辽河流域浮桥阻碍行洪案

  通辽市某旗东西辽河上的14座浮桥,因年代久远、设施陈旧、建设不规范,汛期易阻碍行洪,存在安全隐患。检察机关立案后,以“检察建议+调研报告”形式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相关部门开展监管。目前,全部浮桥已完成桥面平整、锚点加固、护栏修缮工作,7座问题浮桥经营者被依法处罚;政府专项拨款1300万元,计划新设8座公益性浮桥,保障行洪安全与民生需求。

  六、赤峰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

  2004年至2022年,内蒙古某矿业公司在内蒙古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违规建设厂房、尾矿库、排渣场等,非法占用林地、草地1532.68亩。赤峰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该案立案调查。公告期内,赔偿权利人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后,检察机关通过移送证据材料、协助调查取证、参与磋商等方式,支持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工作,督促企业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880.14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补植沙棘、云杉等7.94万株,作业面积达900亩。

  七、锡林郭勒盟草原矿山地质环境案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某煤矿及后续承继企业因采矿形成1245亩采空区地质灾害,后续治理企业未按规定完成治理工程,导致灾害隐患未消除、矿山地质环境和草原生态未恢复。检察机关依法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因整改未达标,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截至9月,案涉企业已完成采矿回填183万立方米,总工程预计10月全部完成。检察机关通过督促依法行政,及时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高质效保护草原生态。

  八、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四川某石油工程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将4.3万余立方米工业废水交由无资质的王某某等人处理,后者违规排放造成严重污染,损害生态环境。检察机关立案后,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究16名个人和涉案公司的连带责任。截至目前,某公司缴纳的800万元替代性生态修复金所建设的环境污染隐患治理项目及民生项目已全部完成,其他涉案被告已缴纳生态损害赔偿金604.3万元。检察机关紧盯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全链条追究民事侵权人责任,彰显公益诉讼的独特价值。

  九、巴彦淖尔市某国有林场林地案

  巴彦淖尔市某林场作为“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业区因经营权流转等问题,出现管理混乱、地类权属不清、毁林开垦等情况。检察机关立案后,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组织公开听证、召开磋商会等方式,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最终,依法督促相关部门完善10项机制;解决3200余亩耕地红线内土地争议问题;完成土地确权,化解“一地多证”矛盾。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守护林地资源,实现公益保护与个人权益保护的兼顾。

  十、乌海市非法占用草地民事公益诉讼案

  2013年至2018年,内蒙古某矿业公司与鄂尔多斯市某煤业公司因露天开采煤炭,违法占用1610.05亩天然牧草地排放渣土。乌海市人民检察院针对刑事案件中生态环境未得到修复的情况,通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督促当事人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要求其赔偿天然牧草地修复费用及期间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经调解,案涉企业已将628.09万元转入专用账户,用于被破坏牧草场的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及环境治理。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利军 实习生 安格旭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