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地评线

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攻坚克难的“铠甲”

  民族精神的传承,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回望,而是流动的接力。

  当下,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浪潮奔涌向前,民生画卷,国际舞台上强音激荡诸多不确定的挑战——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仍需破解,国际环境瞬息万变,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认同考验从未停歇。在希望与挑战交织的节点,贯穿古今民族精神,不仅指引方向的灯塔,更是踏平坎坷的底气,唯有将这份精神铭刻于心付诸实践能在前行中不慌不忙、行稳致远。

  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根”与“魂”: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远大抱负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是当代人在救灾现场挺身而出的勇毅担当。这些历久弥新的过往告诉我们,民族精神并非抽象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力量——它扎根于血脉,成为我们攻坚克难最坚实的“铠甲”

  赓续民族精神不是守着“老物件”停滞不前,而是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正如先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推开改革大门,今的我们也应以此精投身创新——把“卡脖子”的难题化为突破的起点,让实验室里的灵感落地惠民成果;把这份精神带到乡村振兴的田野——为农牧民增收助入新活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让传承更有分量。

  从历史起点望未来征途,我们护好、传民族精神的火种,让它与时代同共振,在创新中焕发新何丽静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