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深化对城乡关系与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不断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城乡关系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对立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实现城乡融合的初步构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城乡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科学阐明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关键举措。新征程上,我们要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全局,着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维度统筹提高城乡融合水平。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不同步所导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这和城乡间各类要素的配置不均与互动受阻有很大关系。人口、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长期向城市集聚,导致农村产业升级乏力,削弱了其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空间发展的不协调。因此,破解城乡空间失衡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一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机制,促进人口在城乡间有序迁移。二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城乡空间体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缩小城乡资源分配差距。三要立足城乡比较优势,鼓励、引导城市资本与技术下沉至农村特色农业、休闲文旅等产业,比如发展“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新业态。通过要素重组和制度创新的协同变革,让城乡要素从单向虹吸转向双向互动,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先进技术手段,重构农业生产方式、乡村治理模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全新动能,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先要面向农业农村科技需求,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的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精准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培育,推动AI技术赋能农业,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次,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不断提升“农业+”新业态的产业水平,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城乡之间的深层次、高质量融合,系统性地重塑城乡之间的要素配置、产业联动和空间组织方式,推动城乡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协同发展转型。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居民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中,要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系统把握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矛盾。首先,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各项政策制度的适配性、覆盖范围、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并强化政策落地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如,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改革确保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收益更多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其次,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系统把握制度设计、财政支撑、人才配置和技术应用等多重约束条件,通过优化政府治理体系、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升政策执行效能等途径,实现公共服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保障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郭世英,系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