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各地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逐步成为现实。”9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的这句话,精准勾勒出新时代教育应有的模样。从各地普遍推行的15分钟课间改革到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落实,这场以“微改革”撬动“大变化”的实践,正让教育回归对人的本质关怀。


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
“身上有汗”的背后,是对健康成长规律的尊重。曾几何时,“课间圈养”成为不少学校的常态:出于安全顾虑,学生被约束在教室,厕所竟成了有限的“社交角落”,“小胖墩”“小眼镜”问题日益突出 。如今,北京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小学阶段每日课间总时长不少于90分钟,操场上重新响起奔跑的欢笑;各地学校丰富运动菜单,从传统的滚铁环到新潮的机器狗互动,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活力。这汗水里,不仅有体质的增强,更有天性的舒展,是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眼里有光”的内核,是对成长活力的呵护。这束光源于对世界的好奇,源于同伴交往的欢喜,更源于身心舒展后的精神焕发 。当课间不再是压抑的等待,而是充满乐趣的时光,学生的眼神自然会变得明亮。调研显示,超76%的孩子喜欢课间延长的改变,这背后是教育从“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的深刻转变——教师从“管理者”变为“陪伴者”,学校从“重课堂”转向“重成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间的主人 。这种转变,正是破解青少年心理焦虑、激发内在动力的关键。
让“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成为常态,仍需家校社协同发力。学校需完善运动设施、创新活动形式,消除“怕出事”的顾虑;家长要走出“唯分数”误区,认同运动对成长的价值;社会应营造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氛围,为改革护航。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在宏大的规划蓝图中,也在课间的欢声笑语里。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流汗,在欢笑中眼里有光,教育便真正实现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初心,为他们的人生铺就健康而明亮的底色。(张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