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从外地出差回宁,在南京南站出站后,发现地面上多了几道彩虹地贴标识,只需沿着地面标志,就能轻松找到网约车候车区。更让人意外的是,抵达网约车等候区后,以往人车混杂、焦灼寻车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供旅客歇脚的座位,以及实时更新的网约车信息显示屏,车辆位置、预计到达时间一目了然。这悄然发生的变化虽不起眼,却实在暖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治理投入。
彩虹地贴与候车信息屏,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站在市民和旅客的角度,体察出行痛点,并愿意投入资源与智慧加以解决,将“智慧城市”的宏大理念,转化为乘客可感可知的便利。事实上,于细节上下“绣花功夫”,在南京乃至更多城市已渐成风尚。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南京地铁每个车站的客服点都有“彩虹便民条”,带着彩虹条,去哪都有数;南京市鼓楼区增设了许多饮水点,市民游客冬天也能方便地喝上热水;昆山南站,与南京南站类似的网约车信息屏让等候不再糟心。这些散布于不同公共空间的改进,有着一致的内核:它们超越了满足基本功能的层面,进入了提升体验品质的范畴,体现着公共服务从被动补位向主动提升的转变。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精准击中民众痛点的“关键小事”,展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追求。其价值不仅在于实用功能,更在于它们所传递出的服务意识与尊重,也是城市治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的缩影。与过去相比,如今群众的需求更多元、更个性化,对公共服务的期待也持续提升。有时,即便出于公共安全和良好初衷的决策,也可能面临不同视角的解读。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意味着过去线性化的治理逻辑难以满足所有群体的合理期待,需要在安全、效率、情感、生态等多方面寻求平衡,力求最优解。
打造友好型城市,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去行走、去体验,便知道哪些是真问题,哪里有真智慧。(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