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过“紧日子”不是怠政的“挡箭牌”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等做了严格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

  然而有个别声音认为,《条例》卡得太死,差旅、会议、接待等环节层层设限,干部束手束脚,何谈“提升工作效能”?

  事实上,《条例》对党政机关的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方面作出更加规范和细化的要求,其实质并非削弱干部干事创业的必要保障,而是着力控制机关运行成本,坚决遏制不必要的、非刚性的和奢侈浪费性支出。

  过“紧日子”不是过“苦日子”,不是简单地做压缩开支的“减法”,而是做提质增效的“乘法”。过“紧日子”也不是懒政怠政的“挡箭牌”,对于机关运行成本的把控并不意味着少办事、不作为,而是要求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更加精准高效地“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从表面看,过紧日子是资源供给的“紧约束”,实则暗含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密钥”。

  不可否认的是,公款吃喝、超标接待、文山会海、冗长会议,看似热闹繁忙,实则虚耗时间、空转资源、透支公信力,将干部困于“酒杯里的文件、车轮上的调研”,不仅耗费大量行政成本,更使其脱离基层实际。

  厉行节约,绝非简单的“省钱”之举,而是一场深刻的作风重塑。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干部从觥筹交错的应酬和形式主义的窠臼中解放出来,让脚步真正迈向基层、目光切实聚焦一线、心思真正投入实干。每一分节省下来的经费、每一刻节约出来的时间,都能更精准地投向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俭则心廉,廉则身正,正则事举。纪律的“紧箍”不是束缚,而是保障——惟有在行为上收紧,在思想上才能真正松绑;惟有甩掉奢靡享乐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疾步前行。真正拖累工作效能的,从来不是《条例》的刚性约束,而是根深蒂固的“奢靡惯性”与形式主义积弊;真正提升效能的,只有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优良作风。

  当“严”的要求、“俭”的自觉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党员干部才能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每一次快速响应、每一项扎实举措、每一份履职担当之中,这才是对“提升工作效能”最深刻、最有力的诠释。(洪向华)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