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筑牢诚信之基 为高质量发展添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这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内蒙古在2021年、2024年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从制度层面保证推进各项工程有法可依;并将诚信建设工程作为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基础性作用的“六个工程”之一,高位谋划、高效推进。

  我们要高度重视法治和诚信建设,发挥好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诚实守信的价值引导,提高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水平。要构建全域诚信体系。一是在政务诚信上立标杆。作为诚信建设的先导、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与关键引领,其核心是强调政府部门的示范引领作用。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其自身的诚信水平直接影响公众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信任度。通过规范行政行为、公开政务信息、兑现政策承诺等方式,为企业和民众树立诚信榜样,带动全社会诚信意识提升。二是在商务诚信上赢未来。商务诚信,不仅是企业立身之本,更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营商环境的压舱石。通过聚焦经营主体信用建设,督促企业通过坚守契约精神、杜绝虚假宣传、保障产品质量、规范财务信用等行为,赢得合作伙伴与消费者的信任,积累品牌口碑,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长远未来。三是在社会诚信上筑氛围。要培育全民参与的诚信环境。社会诚信覆盖个人交往、公共服务、邻里关系等方方面面,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榜样评选、信用奖惩等手段,让“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个人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诚信、守诚信的社会风尚。四是在司法诚信上强根基。作为社会诚信的底线保障,其关键在于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这要求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办案、严格执法、公开透明司法流程、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式,让公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从而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为整个诚信体系筑牢制度根基。

  要以诚信建设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资源。诚信体系的完善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与投资风险。例如,在新能源产业招商中,清晰的企业信用评价可帮助投资方快速判断合作风险,推动光伏、风电项目更快落地;在畜牧业产业链中,诚信牧户的信用背书能提升牛羊肉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助力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二是保障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政务诚信的强化可避免政策空转,确保草原生态补偿、乡村振兴补贴等民生资金精准落地;社会诚信的普及能减少公共服务领域的失信行为,提升基层治理效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诚信带来的便利。三是破解发展痛点,推动产业升级。诚信建设可倒逼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信用、拼质量。例如,在煤炭交易中,建立“信用+溯源”体系,可推动煤炭产业向绿色、高效、诚信方向转型。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诚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唯有以政务诚信为引领、企业诚信为核心、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打通信用数据壁垒、强化奖惩机制、拓展应用场景,才能让诚信成为内蒙古的鲜明标签。

  一是构建一体化信用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要推动公安、市场监管、税务、农牧、环保等部门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库;开发移动端查询平台,向企业与群众开放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实现信用信息一站查、信用评价透明化。

  二是完善全链条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奖惩力度。要细化信用评价标准,针对煤炭、畜牧业、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制定差异化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如畜牧业增加饲料安全、疫病防控等信用维度,确保评价结果贴合产业实际。要强化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跨部门共享机制,对失信主体在政府采购、信贷融资、资质认定等方面实施联合限制;对严重失信的经营主体,依法实施行业禁入,提高失信成本。要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明确信用修复的条件、流程与时限,允许失信主体通过主动整改、信用培训、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信用,给予企业与个人重塑信用的机会。

  三是拓展特色化信用应用场景,释放诚信价值。要赋能农村牧区发展,在草原生态保护中,将牧户的禁牧休牧履约情况纳入信用评价,信用良好者可优先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与草原奖补;在农畜产品销售中,推行“信用+溯源”模式,为诚信牧户的牛羊肉产品贴上信用标签,提升市场溢价。要助力文旅融合,在旅游业中,建立景区、旅行社、导游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良好的文旅企业给予宣传推广支持,对存在失信行为的文旅企业要实施行业惩戒,打造诚信内蒙古文旅品牌。要优化民生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出“信用+民生”便利措施,如信用良好的市民可享受图书馆免押金借阅、公交车先乘后付、政务服务容缺受理等权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诚信带来的实惠。

  四是营造全民化诚信宣传氛围,夯实社会基础。要加强阵地宣传,利用多种渠道,宣传诚信典型案例与失信惩戒案例,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导向。要推动教育融入,将诚信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高校思政课程,同时在企业培训、农牧民技能培训中加入诚信经营内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诚信意识。要开展主题活动,定期举办诚信宣传月、诚信企业评选、诚信创建等活动,鼓励企业、群众参与诚信建设实践,让诚信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各环节。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随着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守信者一路畅通”的生态将加速形成,内蒙古必将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保障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中信心更足、动力更强、活力更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信用能量。

  (作者:秦兆阳  牛海龙,单位分别系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