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这也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练就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始终把准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确立、价值观念塑造以及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性时代课题,形成“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重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理论框架与思想精髓,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实践力量,从而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在政治、思想、理论和情感层面的认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发展范式与治理模式之间的竞合关系日益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多重风险挑战。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勇担历史使命。要引导青年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从“六个必须坚持”中,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建构要随着党的创新理论动态调整,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厚重感、历史纵深感和专业获得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纵观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烛照古今的思想光华,既倡导君子慎独的修身准则,也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境界,弘扬敬业乐群、仁者爱人的道德理念,为思政课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资源。要从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找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坚强政治保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要从生动历史实践中找内容。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有着“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要把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作为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让思政课不仅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久久为功,不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要强化科技赋能。主动拥抱数字革命,探索智慧教学新形态,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社交媒体等载体,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例如,将思政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打造“草原额吉都贵玛”“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与感染力。要提升教学水平。“讲好”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将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养作为核心环节,持续推进师资培养与专业研修,常态化开展校内教学研讨与观摩交流,助力教师优化知识体系、增强授课能力。紧密围绕中央重大会议等,依托常态化集体备课制度,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高效、更生动地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推动思政课“微创新”,组织全校新生共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邀请科技专家、劳动模范等走上讲台,为学生思政课学习开好头、起好步。要拓展实践平台。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和乡村开展实践调研,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科技园区等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与相关单位共同建设一批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与企业实际运营,推动理论学习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和实践能力。(作者:李艳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