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核心提示】

  ●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必须以政策为先导,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必须聚焦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加强科学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全社会凝聚绿色发展共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理念,激发企业绿色创新活力

  生态友好型产业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这为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齐头并进,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立足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系统构建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强化绿色政策引领 绘就发展大蓝图

  绿色政策是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必须以政策为先导,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政策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与强劲动力,必须及时洞察产业发展的多元诉求,精准锚定痛点、难点,有的放矢地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制定工作。一是要加强对生态友好型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促进其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施更为精准的税收减免政策,为相关企业营造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有效减轻转型负担,激发其绿色发展活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并执行一套公平、高效、持续的生态补偿政策,确保绿色产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回馈。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激励企业主动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发展。三是要完善绿色消费激励及约束政策,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统计体系,以科学的数据分析指导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为充分释放绿色消费潜力提供制度保障,构建高质量的消费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持续扩大绿色消费规模,增强生态友好型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 打造发展新引擎

  绿色科技是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绿色科技对于转换生产方式、助力资源高效利用、推动节能减排等具有关键作用,能够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保障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先进绿色技术是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重要驱动力,必须聚焦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加强科学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科研机构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筑牢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根基。大力倡导企业与科研院校携手并进,共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深耕绿色科技理论研究,打破传统界限,联通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对接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促进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活力。另一方面,坚持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要实施绿色技术示范工程,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绿色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扩大绿色技术应用市场规模。同时,立足国家能源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集中攻克清洁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储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难题,为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保障;强化循环经济理念,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促进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工业体系。

  加大绿色人才引育 激活发展源动力

  人才是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基石。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技术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等都需要大批拥有生态知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首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打破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构建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为绿色科技人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政府和企业要关心绿色科技人才的生活和工作,以优质的服务和保障为绿色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杰出绿色科技人才扎根绿色生态经济领域,为其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空间。其次,加强本土绿色科技人才教育培养。高校及各类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和学科建设,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绿色科技人才;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绿色科技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开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绿色素养和技能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一方面,强化与高校、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打通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沟通渠道,形成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绿色科技人才的宣传和表彰,进一步提高绿色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激励更多人才投身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绿色氛围营造 凝聚发展向心力

  绿色氛围是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在全社会凝聚绿色发展共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理念,激发企业绿色创新活力,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提供社会支撑和市场驱动,推动其在良好的氛围中蓬勃发展。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一是要加强对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论坛、展览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类平台,广泛展示各地区的创新成果与独特优势,提升生态友好型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品牌,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与合作机会,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渠道。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阐释生态友好型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生态友好型产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公众认知和消费意愿,推动广大人民群众选择生态友好型产品,以绿色产品的高需求、严标准倒逼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生态友好型产业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掘并表彰那些在绿色技术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项目和个人,将其作为行业标杆和榜样。广泛传播生态友好型产业先锋的成功经验,激发行业内外的创新活力和绿色发展动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宫长瑞  谷卓沛,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