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升易降难?消费套餐不应是“单行线”

  本想将手机套餐从59元降为8元“保号套餐”,北京的张同学却在运营商官方APP上遍寻不着降级入口,客服电话反复劝阻、拖延处理。类似遭遇也发生在视频平台用户刘女士身上,降级选项深藏不露,到期前降级操作受阻,智能客服“装聋作哑”。这样的消费套餐“升级易、降级难”现象,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烦恼。(见9月26日《法治日报》)

  从手机通信到各类APP会员服务,平台为套餐升级开通了诸多便捷通道,按钮鲜艳醒目,付款即时生效。用户想降级或取消自动续费,却仿佛踏入迷宫,入口隐蔽、流程复杂、客服推诿。这种怪相越来越成为一道刺眼的消费壁垒。

  究其根源,运营方逐利性是直接原因。降级服务直接减少收入,于是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设置障碍,将高收益的“升级”任务前置,而将“降级”需求置后。加之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消费者力量分散,不少人遇到问题往往只能无奈放弃,这进一步助长了有关企业的“霸王行为”。

  这类“升易降难”的把戏,涉嫌对消费者权益的多重侵犯。比如,一键可“升级”,“降级”路径却要么没有、要么被隐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设置各类障碍,变相限制用户选择,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利用不对等交易条件使消费者无法获得公平待遇,涉嫌侵犯公平交易权。

  治理这一顽疾需要出狠招、实招。监管方面,职能部门要细化数字服务标准,统一规定合同变更生效规则,开展专项整治,对通信、互联网领域的格式条款进行审查。行业自律方面,可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公约,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恶意侵权的平台实施联合惩戒等。更重要的是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尊重消费者权益,走可持续发展之道。

  消费者购买套餐不应是就高不就低的“单行线”。只有当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不再“为微维权而费大劲”,公平、健康的消费环境才能真正构建起来。期待在监管的硬约束、企业的自觉行动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的共同努力下,消费套餐“升降自由”能够成为数字时代的基本商业伦理。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