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共和国同龄人”:76载与祖国同行 忆苦思甜话变迁

退役军人兰在增

建筑公司职工薛守忠

退休教师张瑞芝

食品公司老员工刘录

  在呼和浩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共和国同年诞生,在76载风雨岁月中,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国庆节前夕,记者采访了退役军人兰在增、建筑公司退休职工薛守忠、老教师张瑞芝、食品公司老员工刘录,4位“共和国同龄人”,用各自的人生片段,串联起呼和浩特的过往与今朝,在忆苦思甜中,诉说着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  

  兰在增:半生岁月都与“守护”二字相连

  “九三阅兵时,看着银幕上呼啸而过的新式装备,我激动地手都在抖——这就是咱们的强军梦啊!”76岁的兰在增,满头霜白却腰杆如松,话语里仍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

  1949年与共和国同生,1969年穿上军装成为原内蒙古骑兵五师的一名战士,他的半生岁月,都与“守护”二字紧密相连。

  那时的草原边防,苦是刻进骨子里的记忆。在固阳守备二师驻守时,零下30多度的寒冬里,他和战友们骑着战马巡逻边境线,马背上的军大衣结着冰碴,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打坑道、建营房的日子里,“二米饭”是常态,能吃上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改善伙食。可骑兵部队的荣光,总能驱散严寒——辽沈战役追穷寇、开国大典受检阅、青藏高原剿匪患,“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骑兵老前辈。”的口号,是战友们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30年军旅生涯,兰在增从骑兵战士成长为大校军官,曾骑着战马守护中蒙边境的每一寸草原,也曾受到江泽民同志的亲自接见。上世纪九十年代调回呼和浩特任内蒙古军区宣传处处长后,他又把这份“守护”延伸到精神传承:组织宣传内蒙古军区文工团的风采,挖掘“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典型李国安事迹,让榜样的力量照亮更多人。

  如今退休多年,兰在增依旧“闲不住”:主持编撰《内蒙古大辞典》《铁骑雄风》,把骑兵的故事留在纸上;给年轻战士讲党课、为社区居民办实事,把军人的初心融进日常。“我这一生都是跟着共和国的脚步走。看着国家越来越强,老百姓日子越来越稳,我这心里,比啥都踏实。”  

  薛守忠:双手托起“长高”与“变美”

  “1971年我刚到呼和浩特,道路坑坑洼洼,放眼望去最高的楼就是4层高的机床厂了。”76岁的薛守忠翻着泛黄的相册说道。

  1949年出生,1971年下乡插队后进入内蒙古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他的双手,托起了呼和浩特的“长高”与“变美”。薛守忠回忆,最初盖楼,全靠肩扛手挑。没有机械设备,砖块要靠人工顺着马道往上递,灰浆得用铁锹一铲铲拌;冬天施工时,寒风能穿透棉裤,工人们就把砖块埋进热沙子里捂热,再垫在屁股下取暖。1985年承建内蒙古金融大厦的日子,是薛守忠最难忘的记忆——这座总高86米的建筑,在当时是呼和浩特的摩天大厦。为了浇筑地下室1.2米厚的混凝土,他和工友们24小时连轴转,12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靠的是一双双手、一副副肩,硬生生“扛”出了大厦的根基。从金融大厦到昭君大酒店,从民族商场到内蒙古妇幼保健院,薛守忠参与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都成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名片。“以前盖一栋楼要两三年,全靠人工,现在有了塔吊、混凝土泵车等机械设备,效率提高10倍不止!”

  退休后,薛守忠最爱坐公交车逛呼和浩特。看着地铁穿城而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园随处可见,他总忍不住感慨:“能跟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看着城市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值了!”  

  张瑞芝:一生都献给了三尺讲台

  “我们一家五口都是老师,父亲常说‘教育能改变命运,是能让国家站起来、强起来的根’。”76岁的张瑞芝家里,至今放着退休前的教案本和她与历届学生的老照片,这背后藏着的是她30多年的教育情怀。

  张瑞芝1949年出生在教师家庭,1976年走上讲台成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巴彦淖尔南路小学的数学老师,她把一生,都献给了三尺讲台。最初的教室,是简陋的土坯房。冬天窗户漏风,孩子们冻得搓手跺脚,课本要轮流传阅。张瑞芝当时的工资只有38元,却常常自掏腰包给困难学生买本子、买铅笔。没有电脑,备课全靠手写,她总熬到深夜查资料、写教案,“一想到孩子们睁着大眼睛盼着上课,我就有使不完的劲。”30多年里,张瑞芝教过的学生上课其数——有人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有人成了建设祖国的工程师,还有人像她一样,站上了三尺讲台。

  “现在的学校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齐全的体育器材,早已不是当年能想象的模样。以前盼着孩子们能有书读,现在盼着他们能读好书。”张瑞芝说,如今,她的女儿,也接过了教育的接力棒,让教书育人的初心在讲台上延续。  

  刘录:岁月里藏着肉食供应“从缺到丰”

  “以前买糖要糖票,买肉要肉票,现在逛超市,天南海北的食品琳琅满目,冷鲜柜里的肉分着精瘦、肋条、排骨,手机下单就能送到家。这变化,想都不敢想!”76岁的刘录,退休前是呼和浩特市食品公司的党支部书记。1980年进入公司,他的岁月里,藏着呼和浩特一代人肉食供应的“从缺到丰”,也藏着共和国民生保障的“从弱到强”。

  刘录回忆,当时的食品公司,是呼和浩特市70万人口的“肉仓”。600平方米的屠宰车间里,只有水泥台、褪毛大锅、剥皮木架,没有自动化设备,杀猪宰羊全靠工人凭经验挥刀。每天天不亮,门市部外就排起长队,老百姓攥着肉票,盼着能多买上二两肉。最忙的是春节前,为了保障供应,刘录和同事们要从山东、河北、四川等地用火车调运冻肉,每天50吨的量,要连夜卸车、入库,“累得倒头就睡,但看着老百姓领到肉时的笑容,就觉得值。”

  在食品公司的这些年,刘录见证了肉食供应的“蝶变”:从凭票限购到敞开供应,从冻肉为主到冷鲜多样,从人工屠宰到机械化加工。“以前过年才能吃上的肉,现在天天都能买;以前要排队半天,现在扫码就能走——这就是国家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退休后,刘录成了社区里的“党员志愿者”:小区没有物业,他主动当起楼栋长,有一次水闸坏了,他二话不说垫付800元修水闸;老旧小区改造,他又当起义务监督员,帮居民协调问题。“我是跟共和国一起长大的,国家给了我们好生活,我也得为大家多做点事。”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

编辑:郝小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