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小长假,既是举国欢庆、民众休憩的“黄金时刻”,也是安全风险与防控压力交织的“关键节点”。据预测,今年假期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6亿人次,日均近3亿人次的流动规模,使得交通运输、景区景点、餐饮住宿等面临“大客流”挑战,每一细微之处的安全保障,都是维系节日祥和氛围的基石,容不得半点松懈与侥幸。
安全意识的“弦”,必须时刻绷紧。节日期间的安全风险,常常潜藏于“放松警惕”的间隙。举家出游时忘关燃气阀门,自驾出行时心存侥幸疲劳驾驶,景区游玩无视禁止区域……这些看似偶然的“小疏忽”,往往成为引发“大问题”的导火索。安全,从来不是事后的被动补救,而是事前的主动防范。为筑牢假期安全屏障,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已作出专项部署:景区紧盯吊桥、索道等设施维护排查,严管新兴游乐项目,杜绝“带病运行”;交通领域严抓车辆检测,重拳打击“三超一疲劳”、非法载人载客等行为;消防聚焦宾馆、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整治电动车违规充电、堵塞通道等问题;大型活动严把审批关,动态监测重点区域人流,及时预警疏散以防踩踏。这套“组合拳”精准瞄准风险点,从设施安全到行为监管,从场所治理到活动管控,为假期安全织密了政策防线。
安全保障的“网”,需要众人携手共织。国庆中秋小长假期间的安全治理,从来不是某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政府、社会与公众协同参与的“大合唱”。高速路口的交警顶着骄阳执守,疏导车流;市场监管人员深入餐饮后厨,仔细核对进货凭证,严格检测餐具卫生;景区志愿者不厌其烦地提醒游客看管好随身物品。而公众主动参与,更是安全防线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出行前查一查目的地的气象预警;乘车时选有合法资质的交通工具;游玩时不参与无安全保障的项目。当每个人都成为安全的“践行者”,就能编织出一张坚不可摧的安全防护网。
当你在天安门广场仰望国旗冉冉升起,当与家人围坐畅谈……一幅幅和谐画面的背后,是无数人用点滴“小守护”,汇聚成坚实的大屏障。在这个国庆中秋小长假,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安全的践行者与守护者,让平安成为节日最坚实的底色,让祥和化作对祖国最真挚的祝福。(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