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流水线前专注地调试设备、组装农机。“从前办手续层层审核,如今有了‘绿色通道’,签一份信用承诺书,缺件也能容缺办理,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公司项目专员王瑞说,作为兴安盟“立信兴商 守信安商”守信联合激励主体,除了审批更加方便快捷外,在“信用+N”守信践诺激励体系的帮助下,我们公司还享受到了更便捷的融资服务,为企业发展解决了资金难题。“信用越好,贷款越容易,守信联合激励主体的身份不仅帮助我们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增强了品牌影响力、竞争力。”王瑞说。
在兴安盟,像顺源农牧这样因诚信受益的市场主体,正从“个案”变成“群像”。近年来,兴安盟聚焦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守信激励场景少、联合奖惩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信用赋能”为核心理念,系统创新推行“立信兴商 守信安商”系列主题信用应用场景创建工作,构建起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信用+N”守信践诺激励体系。
“过去总觉得信用是‘软指标’,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诚信也是硬资本’。”兴安盟绿野贸易有限公司法人王岩深有感触。公司因长期坚持诚信经营,不仅在项目立项中一路绿灯,还被纳入“十五五”规划重点企业储备库。“这让我们坚信,守信不仅是责任,更是最划算的投资。”王岩说。
兴安盟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全周期需求,梳理形成“信用+审批”“信用+金融”“信用+旅游”等19个特色应用场景,推动信用激励融入政务服务、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各环节,打出了一套“守信有益”的政策“组合拳”:在行政审批中,诚信主体可享受“容缺受理”“优先办理”;在融资领域,金融机构为守信企业提供更低利率、更快审批的贷款服务;在文旅行业,诚信经营单位在申报政府补贴、参与评优评先中享有优先权。
“我们不只是简单叠加‘信用’和某个领域,而是以制度集成推动资源整合,形成‘信用有价、守信受益’的社会共识。”兴安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居剑巍强调。
制度创新是“信用+N”生态持续运转的坚实支撑。为打破部门间壁垒,兴安盟发改委牵头24个部门联合制定《兴安盟守信联合激励备忘录》,整合税收管理、金融服务、食品安全等多领域的激励措施,形成覆盖多场景的“政策工具箱”,企业一旦入选守信联合激励名单,即可跨部门享受“一信多用”的优惠。
针对部分企业因轻微失信影响发展的情况,兴安盟推行“两书同达”机制——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明确修复流程、时限和所需材料,截至目前,全盟已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861个,帮助478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重新回归市场竞争正轨。
同时,为确保信用红利精准滴灌,兴安盟建立了“推荐—评定—公示—激励”的闭环流程,已分三批发布守信联合激励主体名单,共53家企业入选,覆盖制造业、农牧业、文旅业等14个行业领域,全盟“信易贷”平台授信总额已达8.1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从个别企业的试点享受到多个行业的广泛参与,如今,兴安盟“信用+N”机制正从“点上突破”发展为“面上成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