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大象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国庆中秋假期里,广东佛山、湖北黄州、重庆荣昌、山东济宁太白湖新区等地政府机关食堂面向社会开放,15元的自选套餐能吃四菜一汤加米饭,18元的特色套餐品种则更加丰富,配套停车场免费使用、充电桩同步开放,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原本带着“机关味儿”的地方,因这一顿热菜热饭,悄然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图片来源:荣昌融媒
过去,提起机关大院,不少人总觉“隔着一层”。不是说不让进,而是打心底里觉得那是“办公的地方”,与老百姓日常的吃饭、歇脚、充电等生活需求似乎“不沾边”。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多地机关食堂主动敞开大门,游客无需预约即可用餐,无形中打破了“官”与“民”的心理藩篱。在黄州机关食堂,游客不用预约就能端上热饭,二十多种菜随便挑;在荣昌食堂,外地游客捧着刚出锅的卤鹅,还能跟工作人员唠两句“这菜咋做才香”;在济宁太白湖新区,逛累了,进食堂就能吃口热乎的,还能顺便给电动车充电。一顿饭的功夫,生分感被热汤热菜融化,距离感在烟火气息中消弭。

湖北咸宁赤壁市政府食堂。 图片来源:咸宁日报
其实,老百姓真正认可的,从来不是“大场面”,而是“实在劲儿”。机关食堂开放,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只是把现有资源用起来,把平价饭菜端出来,把服务延伸出去。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重庆市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的消息曾多次登上热搜。当时该食堂单日接待量达到1.8万人次;敦煌市直机关食堂对外开放,游客说“像在老家亲戚家里吃饭一样踏实”。这些反馈说明: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民心自然就敞亮了。一顿饭虽小,却胜过千言万语的宣传——它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政府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可亲可近的“身边人”。
有人担忧此举只是“假期特供”,难以持续。但是从黄州“不设预约”的敞亮,到荣昌用“荣e游”小程序控量防浪费,再到多地同步开放停车场、充电桩,可以看出,这并非临时应景之举。机关食堂本就设有早餐、午餐,具备集体采购的平价优势,若能在保障正常办公秩序的前提下常态化运行,既能弥补社区食堂不足的短板,又能成为联系群众的“新窗口”,这不就是最实在的“拉近距离”吗?
一顿饭,看似微小,却承载着治理的温度与文明的尺度。有人说,吃了食堂饭之后,感觉机关大院不再是“隔着一层”的地方,而是装满烟火气、透着人情味的“身边地”。当越来越多的机关大院成为百姓可进、可停、可憩、可食的“共享空间”,政民之间的距离,就在这一筷一勺、一言一笑中悄然拉近。这不仅是民生小事的优化,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张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