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的喜悦。
金黄的玉米穗沉甸甸地下垂,收割机的轰鸣声掠过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的田野。10月6日,丁艳君之子汪洋从宁夏赶回家乡,一头扎进自家玉米地帮父母抢收。“今年葵花玉米双丰收!200亩地预计收入30多万。”母亲丁艳君抹去额角汗珠,笑容比秋阳更灿烂。在这个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家庭”称号的小院里,丰收的喜悦浸润着团圆的温情。
回族媳妇丁艳君与汉族丈夫汪志强结婚30余年,饮食习俗的差异在丈夫的包容中化为和谐。“小时候考砸了,她也不责备,全家人总是乐观豁达。”汪洋记忆里,母亲脸上常挂着笑容。

一家三口合影。
团圆饭的炊烟还未升起,丁艳君已盘算着重组村里的百人腰鼓队。2015年担任村妇联主席后,她引导留守妇女告别牌桌走向舞台,并于2017年组建广场舞队,次年扩建腰鼓队。如今这支130人的队伍演出时跨越老中青3代人行列,自费购置的红绸服饰舞动成北疆一抹亮色。“钱包鼓了,精神更要富足!”丁艳君说。

百人腰鼓队合影。
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她独创“视频督查法”,每天骑电动车巡查,将卫生优良户在500人微信群通报表扬,后进户则点名提醒。腰鼓队骨干组成志愿者分队带头清扫,带动20余名党员义务整修100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广场,节省经费3000余元。如今八一村已成环境卫生样板村,新华社专题报道的“一人一棵树”绿化经验更让万棵新绿扎根于这个小乡村。

全家人在丰收中度过双节。

丰收的玉米。
中秋月色洒满北疆田野。丁艳君家的农田里,丰收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屋内,桌上刚出锅的月饼飘着香。屋外,隐隐传来腰鼓队排练的鼓点,与田间尚未停歇的机器轰鸣交织,恰似这个中秋最动人的团圆序曲——小家温馨和美,乡村蒸蒸日上。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薄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