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叫停违规班费:别让家长“发声”成唯一“救火铃”

  据媒体报道,近日,东莞礼仁外国语学校高一部分班级,由家委会牵头向学生收取200元“自愿捐助班级活动基金”,有家长质疑学校收费不合理。当地教育部门调查后认定,该收费属违规行为,已责令整改。

  这起事件看似以“投诉-整改”的常规路径收场,却暴露出班费治理的深层困境:监管总是等家长“喊疼”才出手,规则总在乱象爆发后才补位。所谓“治理”,实为被动“救火”,始终慢问题半拍。

  东莞市礼仁外国语学校。(图片来源:学校官网)

  家长“发声”,本不该是遏制违规收费的“最后防线”。然而现实中,面对班费问题,多数家长陷入“沉默困境”。一方面,“怕孩子受委屈”的心理成了软肋——担心拒缴费用会招致老师区别对待,让孩子在集体中被边缘化,即便心存疑虑,也会选择“忍气吞声”;另一方面,“家委会背书”的形式为反抗套上枷锁。一旦有人提出异议,极易被贴上“不支持班级工作”、“不合群”的标签,在“多数人同意”的压力下,个体质疑往往迅速被消解。

  更关键的是,家长并非教育收费政策的“专业裁判”,对“合理支出”与“变相摊派”的边界模糊不清:哪些属于班级活动必要开销?哪些已逾越政策红线?等弄明白时,费用早已收完,有时候还可能激化家校矛盾。

  违规班费屡禁不止,根源在于“监管滞后”与“规则模糊”共同织就的漏洞。个别学校将“家委会”当成违规收费的“挡箭牌”,嘴上强调“家长自愿、自治管理”,实则把本应由学校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家长。另外,家委会并非独立组织,其活动常受学校、老师的隐性引导。因此,所谓“自愿”,实为“不得不愿”。而监管部门的“事后介入”,又为这种“擦边球”操作留下生存空间:开学前不提前划清规则,过程中不主动排查,唯有等家长投诉、媒体曝光,才仓促启动调查整改。这种“亡羊补牢”式治理,不仅纵容了违规行为,还会持续消解公众对教育收费的信任。

  说到底,真正的治理该从“等投诉”转向“防未然”,以“积极作为”织密监管网。首先,监管部门须“把功课做在前面”,每学期开学前,发布“班费负面清单”,明确禁止项目、单次收费上限、支出范围,并要求学校提前公示收费计划,确保家长知情权。其次,应打通“日常监督”渠道,可在教育部门官网设立“班费问题一键举报”平台。再次,必须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家委会所有收费行为均须经学校审核备案,一旦违规,追究校方管理责任,彻底终结“甩锅家委会”的操作套路。

  班费的初心从来不是“创收工具”,可当“自愿”沦为“强制”、“透明”滑向“模糊”,班费便偏离了初衷,成了横在家校之间的“隔阂墙”。唯有监管部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守护”,真正尊重家长的知情权与监督权,让每一笔支出都晒在阳光下,家校关系才能回归信任与协作的本质。(刘向东)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