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双节”里守护呼伦贝尔的身影

  编者按

  金秋十月,“十一”假期的呼伦贝尔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温馨:街巷里的国旗迎风招展,家庭餐桌上的团圆饭热气腾腾,人们或结伴出游饱览秋光,或围坐畅谈共享时光。然而,这份安稳与惬意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坚守——他们暂别家人,驻守在工作岗位,用汗水与责任守护着节日的祥和,让平凡的身影成为假期里最动人的风景。

  “十一”假期,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平凡之光・温暖你我》系列报道,旨在捕捉这些藏在日常中的温暖力量,记录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担当,传递每份付出里的热爱与温度,致敬每一份让节日更安稳的平凡力量,让更多人看见“平凡”二字背后的重量与光芒。

  当呼伦贝尔的秋霜把白桦林染成鎏金,枝头碎叶在风里摇落满地 “星光”;当扎赉诺尔猛犸雕塑旁的国庆彩旗,与游客手中相机的快门声撞个满怀;当中秋的月光漫过套娃景区的彩色城堡,将团圆的月饼甜香揉进草原的晚风里——这片被金秋浸润的土地,正盛着最浓的节日欢畅。

  在这片土地的“双节”欢腾里,藏着两道最踏实的 “守护线”:一道是路口闪烁的 “荧光绿”,一道是管网里流动的 “暖力量”。那些在车流中穿梭的身影、在管网间忙碌的脚步,正用一岗一责的坚守,把平安与温暖,揉进每一个人的节日时光里。他们以坚守岗位的担当,为呼伦贝尔的“双节”假期,稳稳铺就了最踏实的安全与温暖。

  荧光绿:车流中的“活路标”

  中秋的月光洒在海拉尔区成吉思汗广场的雕塑群上,游客举着相机拍照,市民散步赏月,欢声笑语在车流里织成一团烟火气。而在这片热闹里,总有一抹荧光绿穿梭其间——呼伦贝尔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中心城区大队河东中队的交警亮亮正站在路口,指挥着往来车辆,他的反光背心在灯光下格外醒目,“美景再好看,也得有平安托底,我们在,大家才能玩得踏实。”

  中午的龙凤新天地商场周边车流量达到高峰,外卖小哥的电动车、游客的租赁汽车、本地居民的私家车在路口交汇。亮亮站在路中央,手势利落得像节拍器:左臂平举示意左转车辆停下,右臂挥动指示直行车辆快速通过,遇到过马路的老人,他会快步上前扶一把,等老人安全到了人行道,再转身回到岗台。“这条街商户多,游客过马路爱看手机,得格外盯紧。”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目光始终扫过车流与人流,“昨天有个游客光顾着拍街景,差点被电动车蹭到,我及时拉了一把,幸好没出事。”

  “白天执勤是‘按部就班’,夜里才是真的‘提心吊胆’。”傍晚6点,天色渐暗,亮亮换上夜间执勤装备,对讲机里开始频繁传来调度信息。他驾驶警车沿着成吉思汗广场和龙凤新天地商场周边巡逻,喊话器里不时传来叮嘱行人过马路注意安全和车辆规范停车的提示,“夜间视线差,游客容易走错路,车辆也容易因为赶时间抢道,突发情况比白天多一倍。”

  夜间执勤的重点,还有酒驾排查。在胜利大街公署路口夜间检查点,亮亮和同事们设好反光锥,手里的酒精测试仪在灯光下闪着微光。“中秋夜不少人聚餐喝酒,侥幸心理也重,咱们多查一次,就少一分危险。”

  亮亮的反光背心上,还沾着白天疏导交通时留下的汗渍;对讲机里传来领导督导工作的声音······这些细碎的痕迹,都是他守护平安的印记。

  供热线:寒夜里的“保障者”

  对于许多人来说,中秋赏月、国庆游玩是阖家团圆、尽享秋光的时刻。然而,对于海拉尔热电厂的职工而言,这份双节的热闹与诗意,却意味着一份更为深重的责任与坚守——既要保障市民家中的暖意,更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在呼伦贝尔的秋日寒夜里,能拥着温暖入眠。

  海拉尔热电厂热网运检二班早早就开启了双节“护航模式”,从前期的精准供热负荷预测、精细化水力平衡调节,到节日期间的24小时轮班值守,每一个环节都细化到岗、责任到人。“中秋国庆期间,海拉尔区的很多酒店、民宿住满了游客,加上市区居民的用热需求,供热保障尤为重要。”班长王伟拿着巡检计划表说,他们提前一周就对辖区内的供热管线进行了全面排查,重点检修了景区周边的换热站,“不能让游客在屋里裹着外套赏秋,更不能让市民过节时家里‘掉温’。”

  在集中控制室内,运行人员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参数,鼠标不时点击切换着各换热站的实时数据——运行员小李指着屏幕上的警报提示说,前几天中秋夜,一处民宿的室温下降了1℃,他们通过远程调控阀门,20分钟就恢复了正常,“游客在朋友圈晒月亮,我们在后台守着温度,这样的‘隔空陪伴’也挺有意义。”

  当夜幕降临,呼伦贝尔的草原与林海被月光镀上一层银辉,王伟才结束了一天的巡检。他掏出手机,看着家人发来的中秋团圆饭照片,嘴角泛起笑意:“肯定也想和家人一起吃月饼、看月亮,但我的工作就是守着这股‘热气’。服务好居民、保障好游客,是我的首要职责。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看着大家能在暖乎乎的屋里过个舒心节、平安节,我心里也踏实。”

  跟着亮亮站了半天岗,才懂“荧光绿”在寒风中的重量,他口袋里的润喉糖换了两盒,却没时间喝一口热水;钻进王伟巡检的管网沟,才知供热线背后的付出——他的工靴磨破了底,却能精准说出每段管线的 “年龄”。双节里的呼伦贝尔,既有白桦林缀满 “金箔” 的诗意景色,更有这群平凡人用坚守托举美好的温暖底色。当游客在套娃景区拍下月光大片时,是交警在疏导车流;当旅人在木刻楞民宿里暖手喝茶时,是热电工人在检修管网。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那抹“荧光绿”和那一股股暖流,早已成为呼伦贝尔最动人的“风景”。徐璐 任彦依 周晴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