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外贸领域

  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呼和浩特肩负着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市委金融办积极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支持外贸领域,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为外贸企业纾困增效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政策性金融显担当 进出口银行强链补链助企出海

  进出口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立足呼和浩特外贸发展实际,聚焦外贸主体融资需求,通过加大外贸领域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多项举措,为呼和浩特外贸市场注入信心与动力。

  今年年初以来,进出口银行依托其在外贸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加力支持+专项助力”模式,支持一批技术领先、高附加值的产品加速“出海”。在为某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一批供应链“链主”企业提供运营资金支持、保障其大宗商品进口和跨境供应链资金需求的同时,积极赋能小微外贸企业,其中为某新型材料企业发放4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助力企业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技术升级,保障企业稳定生产、拓展国际市场。

  凭借精准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延伸,进出口银行有效筑牢首府外贸基本盘,今年前8个月在呼和浩特外贸领域发放贷款超5.4亿元,其中发放小微外贸企业贷款近0.5亿元。

  信贷支持稳外贸 中国银行精准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针对外贸企业融资痛点,推出“荟聚外贸服务·惠泽万千小微”专项行动,通过“荟订单”“荟资金”“荟用工”“荟保障”等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企业海外订单不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某通风设备企业作为制冷设备出口商,因海外订单增长、生产规模扩大,面临流动资金短缺与融资成本高的双重压力,中国银行启动绿色审批通道,制定“专人负责、专项额度、专属产品、专享利率”的一揽子服务方案,最终向其发放900万元优惠利率流动资金贷款,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障了跨境供应链稳定运转。

  截至今年8月末,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已为呼和浩特地区近50户外贸企业提供授信支持110余亿元,切实体现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

  政银企协同破题 浙商银行创新模式畅通企业融资渠道

  针对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新入驻企业缺乏抵押物、融资渠道窄等问题,浙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突破传统信贷模式,搭建“政银企”合作桥梁,创新设计“国企控货+担保增信+银行放款”三方协同服务模式,助力园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浙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与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下属某产业投资公司、供应链管理公司及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推出初始额度1亿元、单户限额1000万元的集群授信机制,有效缓解新注册企业融资难题。对经营较成熟企业,则运用“出口数据贷”等大数据授信产品,依据外汇局出口收汇数据提供信用贷款,实现全线上操作和灵活用信,显著提升外贸企业融资效率。

  赋能开放新高地 内蒙古银行集团授信支持向北开放

  作为呼和浩特打造向北开放核心窗口的重要载体,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获得了本地金融机构的支持。内蒙古银行呼和浩特分行通过精准信贷投放,为综保区内某产业投资发展型企业提供1.2亿元集团综合授信,并于今年8月发放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该笔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综保区内大宗商品贸易、进出口加工和跨境贸易等领域,有效缓解企业运营资金压力。推动自治区新能源装备、农畜产品等特色产业“走出去”,并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引进来”,形成双向联动发展格局,为综保区产业集聚与贸易便利化注入新动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政策推动下,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发力,通过信贷支持、服务创新与金融工具精准匹配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外贸区企业的金融获得感和满意度。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与地方法人银行等多元主体各展其能,共同构筑起精准滴灌、高效赋能的良性金融服务生态。

  下一步,市委金融办将继续深化政金企合作机制,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支持外贸新业态、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等领域发展,推动金融供给侧与实体经济需求更精准匹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新篇章贡献更多金融力量。(杨彩霞)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