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内蒙古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数据出炉

  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丽侠)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2531.2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0.28%;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176.8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77%。市场整体呈现活动丰富、需求旺盛、供给创新、惠民有力、安全有序等特点。

  内蒙古在国庆中秋期间推出118项重点文旅活动,活动覆盖多元消费场景,有民俗文化展演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以及赛马、徒步大赛、越野赛等赛事活动。内蒙古博物院组织开展“内博未央-月圆话中西”主题奇妙夜活动和“古希腊之美”“甘肃彩陶文化展”“院藏红色货币展”。

  呼和浩特市举办“文明有我”广场舞大赛总决赛,吸引数千群众同场起舞,敕勒川草原东敖包公园每日上演沉浸式互动演艺秀《敖包相会》,实景仪式还原草原传统,精美服饰展览尽显民族风情。

  包头市夜间消费氛围感拉满,横竖街烟火集市、“夜光影·国庆灯会”同步开启,可吃遍各地小吃、与“嫦娥”打卡、玩投壶游戏,包头金街动漫展、嗨唱会不停歇,南海景区“古韵游园会”让夜间消费更有文化味。

  通辽市悦来河休闲街区举办盛世华诞・悦享团圆国庆中秋双节活动,为游客打造“看演出、品美食、买好物、赏国乐、享氛围”的五维体验,日均客流破万。巴彦淖尔市以“渡·阴山”为核心,推出“渡·阴山 上草原”、“去露营、去村里、品美食”等业态,打造多元文旅体验吸引游客,接待车辆3.8万辆、游客9.5万人次。

  通过推出一批优质旅游产品和线路,丰富假日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布北京-内蒙古10条精品旅游线路,汇聚草原、沙漠、森林、火山、湿地、古韵等,串联起全区各重点旅游地区的精华景观。以传承奋斗精神、重温红色历程为主题,发布10条红色旅游线路,重走先烈之路,感悟信仰力量,让爱国情怀薪火相传。

  全区各地均推出文旅产品,丰富假日市场供给。呼伦贝尔市精心打造4条主题旅游线路,涵盖民俗节庆、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69项秋冬季文旅体主题活动。同时,积极推动“呼伦贝尔人游呼伦贝尔”,激发本地旅游市场活力。

  阿拉善盟“阿拉善英雄会”盛大举办,车迷汇聚沙漠公园,拉开节日序幕。

  2025年金秋胡杨旅游季每天游客接待量超过1万人,打造胡杨林观光小火车、额济纳胡杨林沉浸小火车光影夜游、再现居延-黑水城遗址历史文化数字沉浸体验式音舞诗画剧和《邂逅·额济纳》等特色文旅项目,致力于为游客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庆节前三天游客累计突破10万人次,10月3日的单日接待量达到4.5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文旅+”、“+文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各地持续推出特色展览、非遗体验、民俗展演等活动,一场融合文化味、烟火气与时尚感的假日盛宴在内蒙古全域开启。国庆中秋假期,“文旅+体育”拉动效应明显,蒙超现场观看人数超过60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1.76亿元,全网直播观看量1.18亿次,各地文创成为热门伴手礼,“蒙字号”农产品借赛事打开销路,“蒙超”流量有效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体育与文旅的精彩联动,实现了一场赛事激活全城联动的倍增效应。

  鄂尔多斯市打造无人机、烟花、喷泉“暖城三件套”表演,举办晋陕蒙百姓戏曲大舞台,集中展示晋剧、秦腔、二人台等非遗剧种的经典剧目与濒危技艺,形成独特的城市视觉名片。

  乌兰察布市独特的火山地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秘,开启“地质科普+仰望星空”之旅,亲近自然、独特新奇的旅游体验让人流连忘返。伊利健康谷用“趣味玩法+核心IP+在地文化”的组合拳,实现体验感与传播度的双赢。各地游客在内蒙古挖土豆,让“连捡带挖”等农事体验成为顶流,情绪价值满满。

  呼和浩特市硬核谋划、打造“15分钟文旅生活圈”,首发文旅惠民“一卡通”,实现全市24家景区及文体娱乐场所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包头市和通辽市等地推出旅游景区门票、星级酒店住宿消费促进活动。鄂尔多斯市“暖城转转卡”覆盖21个景点。赤峰市商圈叠加折上折。乌海市凭票根享葡萄满减。阿尔山市花式宠客,开放机关单位停车位1200余个,政府食堂推出5元、10元、15元惠民自助餐,一系列舒心便捷的服务让游客连连点赞。千万消费券与全方位保障,带动多地文旅消费环比增速超200%,真正实现“文旅惠民、文旅利民”。

  全区文旅系统严格落实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文旅服务保障。各地文旅部门组织开展全覆盖检查,文明旅游宣传深入一线,游客出行井然有序。9月30日至10月8日,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6300人次,检查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单位2500余家次。受理旅游投诉195件,办结旅游投诉170件。全区未发生重大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和安全事故,游客出行文明有序。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