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甜糯玉米、玫瑰花,以及由闲置的鱼塘变身荷塘、稻渔空间……近年来,准格尔旗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新业态,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给准格尔大地增添了多样色彩,拓出了现代农业蕴藏的生态效益、文旅效应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内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大力发展辣椒、甜糯玉米、葡萄等特色产业。近期,十二连城乡三十顷地村辣椒种植基地的3000亩露地辣椒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村民们弯腰采摘,无人机穿梭运输。采摘辣椒的村民配备专用吊舱的无人机吊运,每趟可运输150斤辣椒,减轻了人力,降低了成本。从2022年单纯种植朝天椒,到2023年新增线椒品种,再到2024年实现自主育苗,准格尔旗的辣椒种植产业链条日益完善。2025年,全旗新增露地蔬菜5000亩,其中露地辣椒3000亩,在三十顷地村建立露地辣椒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示范推广种植露地辣椒面积630亩,辐射带动全旗辣椒种植2400亩以上。
十二连城乡被誉为“中国沙漠甜糯玉米之乡”,三十顷地村1.4万亩甜糯玉米进入黄金采收期,多台现代化收割机纵横驰骋,高效作业。甜糯玉米产业改变了传统原料经济模式,打通“产销”全链条绿色通道,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推动当地农产品迈向高附加值、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今年,十二连城乡种植甜糯玉米1.4万亩,日生产100多万穗,年生产4900多万穗,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在十二连城乡康卜尔村,村民薛飞飞的家庭农牧场温室大棚内的葡萄进入采摘期。如今,准格尔旗的葡萄产业正蓬勃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经过科学选种、技术赋能,在沙地成功种植出3000亩玫瑰花,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巴润哈岱村围绕玫瑰红茶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模式,带动百余人就业。
乡村特色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近年来,准格尔旗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和引导农户科学规划房前屋后空地,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以农家“小庭院”激活乡村振兴“大潜力”。沙圪堵镇福路村村民郭永清的院子里种植了十几种时令蔬菜,不大的院子规划得井井有条,庭院里藏着多元的增收门道。同村的村民张乃荣家房前屋后的果树也成了他家的“绿色银行”。庭院经济使庭院“方寸之地”变成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为有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在旗境中部和东南部的丘陵山地,准格尔旗利用坡改梯田工程发展小杂粮特色产业,2025年准格尔旗小杂粮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广抗旱品种和“滴灌+覆膜”旱作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50公斤,年产值近1亿元。
作为国家级小杂粮核心种植区,近年来,沙圪堵镇因地制宜,打造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发展以“黄金小米”“高原甄选糜子”等重点品牌为主的特色小杂粮产业;探索“电商+店铺”助农新模式,发挥农特产品直播展销平台影响力,完善“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实店体验—电商销售”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村级合作组织和农牧业龙头企业;建成3万亩标准梯田,曾经贫瘠的坡地经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集雨灌溉设施建设,如今连片种植的荞麦、谷子等小杂粮长势喜人。当地培育的“美稷”品牌小杂粮通过绿色认证,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该镇还注册了“稷香”农产品加工品牌,形成了“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实店体验—电商销售”全产业链模式。
在东南部的魏家峁镇,坡改梯项目让土地重获生机。由于雨水充沛,加上坡改梯的助力,魏家峁镇魏家峁村今年种植的杂粮长势喜人。从单村试点到全镇推进,魏家峁镇将坡改梯作为破解“生态脆弱”与“粮食安全”双重命题的关键抓手,完成坡改梯改造8300亩。随着坡改梯的建成,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坡地变身保水保土的良田,周边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坡改梯工程不仅带来了粮食增产和产业发展,更让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准格尔旗林果经济蓬勃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通过中国一乡一品认证及375亩有机认证的“暖水山地”苹果。截至目前,全旗林果有效面积近200万亩,形成了以沙棘、山杏、苹果为主,以绿色有机为生产目标的特色林果产业格局。曾经的荒山秃梁如今变身林果基地,其中沙棘97万亩,杏92万亩,苹果、梨、葡萄、桃等6.27万亩。
林果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创造了生态效益。绿山头、富百姓,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硕果满枝,准格尔旗万亩杏林项目区水土流失减少40%,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大路镇大沟村利用闲置鱼塘改造荷塘月色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荷塘中粉白相间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如诗如画,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赏景。荷花绽放不仅为乡村添了景,更让乡村旅游火了起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遇见“诗和远方”,共享生态发展的红利。近年来,准格尔旗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类似荷塘月色这样的景点不断涌现。
离此处不远的大路镇小滩子村让盐碱滩变身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成为准格尔旗又一个文旅打卡地。目前,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中的18个水稻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年总产量超80万斤。稻田里套养鱼和螃蟹,推行“稻渔共生”的生态治理模式,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农业观光为核心,开发家庭亲子游、团队建设、树屋民宿等三产项目,让游客既能看稻田画、赏黄河景,又能体验摸鱼、推窗见绿的乐趣。
如今,准格尔旗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实店体验—电商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文旅”释放更多叠加效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准格尔大地徐徐铺展。(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