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旗县融媒

绘就新图景!海勃湾有“颜值”更有“温度”

  近年来,海勃湾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系统推进“五区一河”治理工作,围绕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三个维度发力,推动一系列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民心项目落地见效,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生态提质,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

  彩色步道蜿蜒,阳光草坪开阔,儿童乐园缤纷,植物群落葱茏……漫步于海勃湾区的口袋公园,处处皆景,绿意扑面。“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城市拥抱森林”,这不仅是一句美好的愿景,更是海勃湾区人民多年来共同的期盼与执着追求。

  为了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民生目标,海勃湾区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6.3万平方米。其中,12处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精准地镶嵌在居民密集区。在海勃湾区青山南苑东门对面的十五幼南侧口袋公园,1.2万平方米的超大空间,成为居民遛弯休憩的好去处,7884平方米的绿化面积,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类绿植,为居民打造出一个可游、可赏、可停留的绿色休闲空间。处处可见的口袋公园,显著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面貌与品质。同时,海勃湾区还推进园林绿化节水管网改造工程,用黄河水替代自来水灌溉绿化,既降低了水资源消耗,又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在生态治理上,海勃湾区始终秉持“持续深耕、久久为功”的理念,从根源上改善生态环境。为解决城区周边裸露空地扬尘、植被稀疏等影响生态与居民生活的问题,多年来,海勃湾区在东山片区省道217沿线裸露土地整治工作中持续发力。累计种植各类树木191283株,让曾经的荒地焕发生机;铺设地被17178平方米、完成桥下铺装20875平方米,让道路沿线景观更显整洁;省道两侧空地摊铺石子360993平方米,有效抑制扬尘扩散。这一系列扎实举措,为城区周边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守护着城市的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如今,海勃湾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显著提升,PM10浓度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蓝天常驻成为常态。每到周末,黄河岸边都会迎来不少市民,大家散步、观鸟、游玩,享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

  夯实基建,提升居民生活质感

  多年来,海勃湾区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系统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品质,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地下管网作为城市运转的“生命血脉”,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面对管网老化、污水治理等民生痛点,海勃湾区不回避、不推诿,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扎实推进改造工程。

  旧城区污水管网全面更新,东南、西南片区供热与供水管网同步升级,一根根崭新的管道纵横交错,织就守护民生的坚实网络。用水更稳定、供热更充足,民生保障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落在百姓心头的安心与放心。

  触摸交通建设的脉搏,更能感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区主干道修复工程全速推进,坑洼不平成为历史,平整路面为市民出行铺就“坦途”;凤凰小镇旅游路崭新亮相,为旅游交通网络注入强劲动能;农村公路精心养护,泥泞颠簸一去不返,城乡联系愈发紧密。畅行海勃湾,交通之变与城市之变互为注脚,铺展出日新月异的时代长卷。

  从地下管网到地上出行,从城区要道到乡村小径,海勃湾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把“基建”二字写得扎实有力。

  精筑民生,点亮居民幸福生活

  生活在一座城里,最美的风景是“宜居”,最好的感受是“幸福”。2024年,海勃湾区圆满完成城市更新三年行动,为居民生活品质升级筑牢坚实根基,让“宜居”的种子在城市沃土中持续生长。2025年,海勃湾区在宜居建设道路上继续发力,聚焦居民居住需求,启动兴发楼、凤凰苑、天旭小区、千钢社区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覆盖1013户居民,涉及建筑面积约10.11万平方米,全方位推动老旧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生活提品质”的华丽蜕变,切实让居民居住体验迈上新台阶。

  不仅如此,海勃湾区始终把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放在重要位置,精心打造重点民生工程。市人民广场的改造升级,恰恰是一场藏在细节里的民生答卷。自2024年12月重新开放以来,这里便再度成了乌海人心中的“幸福聚集地”。聊天、散步、嬉闹、玩乐……一幕幕场景交织,勾勒出满是烟火气的鲜活图景。这座广场早已不只是一处公共空间,更是装着乌海人日常欢喜的“民生客厅”,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新景,都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如今的海勃湾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功能更完善、生活更便利、环境更宜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海勃湾区将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咬定青山之志、真抓实干之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编辑:张彦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