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育儿补贴”诈骗背后,谁在贩卖母婴信息?

  图片来源网络

  为缓解家庭养育压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国家自202598日起推行3周岁以下婴幼儿专项补贴政策然而,这项本应惠及千万家庭的政策红包还未完全落地,诈骗分子的定制剧本已悄然上线。从政策官宣到首例诈骗电话出现仅间48小时,一场以奶粉钱为目标的精准围猎席卷宝妈圈,暴露出育儿群体隐私泄露与诈骗犯罪的深层危机。

  政策红利为何沦为诈骗诱饵?源于定向诈骗的精准运用。诈骗分子不仅能准确掌握孩子姓名、出生日期户籍地址等核心信息,甚至还能精准报出应领补贴金额”“申领进度编号等具体细节。甚至伪造财政部育领平台官方网站,域名与真实官网仅差一个字母,页面设计、公章印鉴、客服话术与官方高度一致。更为狡猾的是,诈骗分子还常常利用凌晨时段拨打保密通知电话,制造限时领取、过期作废的稀缺感,利用新手父母对政策福利的期待心理,诱导其点击钓鱼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或转账至安全账户

  骗子的套路为何如此精准?答案藏在新生儿数据黑色产业链中。据网络安全机构调查,母婴信息危机已形成泄露倒卖诈骗洗钱的完整链条。从医院、社区、母婴平台流出的新生儿数据,经过多级转手,成为诈骗分子定制剧本的弹药。在这一黑色链条中,信息泄露的源头、数据倒卖的中间环节、线上诈骗的实施过程与资金转移的最终步骤紧密咬合。这一链条的猖獗,不仅导致新生儿家庭遭受经济损失与精神创伤,更因数据泄露的蝴蝶效应,可能引发后续的二次诈骗”“身份盗用等连锁风险。

  黑色产业链如何斩断?构建技术制度心理三维防线势在必行。技术层面,需强化对母婴平台、医疗机构的数据加密与权限管控,建立隐私泄露的溯源追责机制;制度层面,需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细则,对数据倒卖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推动育儿补贴申领流程的透明化与可验证化,减少中间环节的寻租空间;心理层面,需通过社区宣传、媒体科普等途径,提升新手父母的反诈素养,尤其是对官方身份的验证意识——真正的补贴发放不会要求输入密码,真正的政策咨询不会通过私人电话联系。

  如何精准打击网络诈骗?实施社会共治至关重要。深圳市在推进婴幼儿补贴政策时,创新推出了政策沙盒试点:联合银行、电信运营商及社区网格员构建三级验证网。银行端实时监测账户异常转账风险,电信运营商追溯来电IP是否为虚拟拨号,社区网格员同步核实家庭档案是否与政策申领信息匹配。该市的做法,不仅实现了对诈骗链条的精准拆解,更将反诈逻辑前置到政策落实的毛细血管中。现实证明,唯有让诈骗分子的骗术在尚未上演时就已暴露于阳光之下,才能最终实现从被动防御主动免疫的治理跃升。

  育儿补贴本应是减负的善政,奶粉钱本应是成长的希望,却沦为诈骗分子的提款密码。是谁让政策红利沦为诈骗剧本?答案或许在每一次点击链接的疏忽里,在每一份未经脱敏的数据里,在每一次监管缺位的缝隙里。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将这些缝隙逐一填补,才能育儿补贴真正流向孩子,而非骗子的腰包。

   任国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