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网络
为缓解家庭养育压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国家自2025年9月8日起推行3周岁以下婴幼儿专项补贴政策。然而,这项本应惠及千万家庭的“政策红包”还未完全落地,诈骗分子的“定制剧本”已悄然上线。从政策官宣到首例诈骗电话出现仅间隔48小时,一场以“奶粉钱”为目标的精准围猎席卷宝妈圈,暴露出育儿群体隐私泄露与诈骗犯罪的深层危机。
政策红利为何沦为诈骗诱饵?源于“定向诈骗”的精准运用。诈骗分子不仅能准确掌握孩子姓名、出生日期、户籍地址等核心信息,甚至还能精准报出“应领补贴金额”“申领进度编号”等具体细节。甚至伪造“财政部育领平台”官方网站,域名与真实官网仅差一个字母,页面设计、公章印鉴、客服话术与官方高度一致。更为狡猾的是,诈骗分子还常常利用“凌晨时段”拨打“保密通知”电话,制造“限时领取、过期作废”的稀缺感,利用新手父母对政策福利的期待心理,诱导其点击钓鱼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或转账至“安全账户”。
骗子的“套路”为何如此精准?答案就藏在“新生儿数据黑色产业链”中。据网络安全机构调查,母婴信息危机已形成“泄露—倒卖—诈骗—洗钱”的完整链条。从医院、社区、母婴平台流出的新生儿数据,经过多级转手,成为诈骗分子“定制剧本”的弹药。在这一黑色链条中,信息泄露的源头、数据倒卖的中间环节、线上诈骗的实施过程与资金转移的最终步骤紧密咬合。这一链条的猖獗,不仅导致新生儿家庭遭受经济损失与精神创伤,更因数据泄露的“蝴蝶效应”,可能引发后续的“二次诈骗”“身份盗用”等连锁风险。
黑色产业链如何斩断?构建“技术—制度—心理”三维防线势在必行。技术层面,需强化对母婴平台、医疗机构的数据加密与权限管控,建立“隐私泄露”的溯源追责机制;制度层面,需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细则,对数据倒卖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推动“育儿补贴”申领流程的透明化与可验证化,减少“中间环节”的寻租空间;心理层面,需通过社区宣传、媒体科普等途径,提升新手父母的“反诈素养”,尤其是对“官方身份”的验证意识——真正的补贴发放不会要求输入密码,真正的政策咨询不会通过私人电话联系。
如何精准打击网络诈骗?实施社会共治至关重要。深圳市在推进婴幼儿补贴政策时,创新推出了“政策沙盒”试点:联合银行、电信运营商及社区网格员构建“三级验证网”。银行端实时监测账户异常转账风险,电信运营商追溯来电IP是否为虚拟拨号,社区网格员同步核实家庭档案是否与政策申领信息匹配。该市的做法,不仅实现了对诈骗链条的“精准拆解”,更将反诈逻辑前置到政策落实的毛细血管中。现实证明,唯有让诈骗分子的骗术在尚未上演时就已暴露于阳光之下,才能最终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的治理跃升。
育儿补贴本应是“减负”的善政,奶粉钱本应是“成长”的希望,却沦为诈骗分子的“提款密码”。是谁让“政策红利”沦为“诈骗剧本”?答案或许在每一次“点击链接”的疏忽里,在每一份“未经脱敏”的数据里,在每一次“监管缺位”的缝隙里。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将这些“缝隙”逐一填补,才能让育儿补贴钱真正流向孩子,而非骗子的腰包。
(任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