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光明日报】内蒙古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制备牛羊

  2025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第4版刊发了题为《内蒙古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制备牛羊》的文章,报道了10月7日,内蒙古大学教授杨磊、李光鹏团队与同济大学高绍荣院士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制备牛羊,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反刍动物单倍体育种策略,育种周期缩短95%,将全面推动反刍动物育种产业升级。 

  报道全文如下: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04版) 

  10月7日,内蒙古大学教授杨磊、李光鹏团队与同济大学高绍荣院士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制备牛羊,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反刍动物单倍体育种策略,育种周期缩短95%,将全面推动反刍动物育种产业升级。 

  这项研究为反刍动物育种带来根本性变革。由于单倍体干细胞只有一套染色体,基因编辑更容易、更精准,结合“类精子”修饰技术,能将传统方法需要20年的育种周期缩短至12个月左右,成本显著降低。同期刊发的评论文章认为,该技术是单倍体干细胞从探索到应用的里程碑。 

  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育种技术是保障全球肉奶供应、提升畜牧业效益的关键。然而,传统生物育种技术过程复杂、耗时长,且克隆胚胎成活率极低,严重制约了新品种培育效率。 

  该研究给出突破性解决方案。团队成功攻克干细胞培养与发育难题,创新性构建了“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类精子’表观修饰+非整合引导编辑”三位一体技术体系。杨磊介绍,依托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深厚积淀,团队历经5年持续探索,一举攻克了三大难关:首次研发全新的FACE培养液,建立了可稳定传代的牛羊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系;验证了这些干细胞具备良好的发育潜能;通过瞬时表达鱼精蛋白策略,将干细胞核“压缩”成类似精子结构,使重构胚发育率提升至体外受精胚胎水平,并成功获得健康活体牛。 

  为验证该技术体系的实际育种能力,团队瞄准了牛羊育种中的“黄金靶点”——MSTN基因。利用新建的单倍体干细胞和非整合编辑工具,研究人员一次性实现了MSTN基因的100%敲除,最终成功培育出1只基因编辑早产羔羊和2头健康的基因编辑牛,出生率达到13.3%,证明了其应用可行性。记者:高平、王潇

  制作:海燕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