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份覆盖全国近60%高中生、牵动1670多万学子未来的政策文件,精准回应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民生热盼,为教育强国建设装上了强劲的“县域引擎”。作为串联城乡教育的关键节点,县中办学质量关系着乡村振兴成色,更深刻影响人口高质量发展进程,该《行动计划》正是破解当下教育失衡难题的“金钥匙”。

图片来源:半月谈
为何县中振兴刻不容缓?答案深植于现实困境的多重羁绊之中。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城市学校凭借更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资源条件,“挖走”县中优秀校长与骨干教师,让县中陷入“培养即流失”的教学断层困境;个别重点中学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削弱县中发展动力与办学信心;部分县中仍面临校舍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硬件短板,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此外,有的县中仍固守“唯分数、唯升学”的单一评价体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面对困局,《行动计划》给出了“全链条破解、多维度赋能”的破题思路。在资源供给端,依托学龄人口预测预警机制,通过挖潜扩容与新建学校双向发力,精准匹配学位需求;在硬件提升上,聚焦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县中办学条件稳稳迈过“达标线”;在师资保障方面,以“优师计划”倾斜支持、城区教师定向支教、职称待遇兜底保障稳住人才队伍,同时严禁恶意挖角,牢牢守住县中教育的“核心命脉”。
在提质与生态优化层面,《行动计划》更彰显出系统思维。数字化赋能打破地理阻隔,让智慧教室、优质课程资源走进县域校园;课程改革推动“五育”融合与“选课走班”落地见效,将育人重心从“拼分数”转向“育全才”;政策明令禁止节假日违规补课,严格规范招生秩序,既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也为县中营造了良性竞争环境;职普融通则为县中学生开辟多元成才路径,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配自身的成长方向。
此外,推进县中振兴,更需在实践细节上精准施策、动态跟进,推动整体工作持续优化。针对县域经济薄弱、教育投入过度依赖县级财政的问题,探索“省级补助+县级配套+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设立教育振兴专项基金,避免硬件升级与师资保障“卡壳”;面对教师待遇偏低、发展空间受限的差距,启动教师专业发展“续航工程”,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完善晋升通道,扭转人才单向流失趋势;为转变“唯分数”导向,可将“五育融合”成效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推广特色育人案例;针对学龄人口“先增后减”趋势,需建立教育资源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规划学校建设规模,打消地方实践中的观望顾虑。
说到底,县中振兴,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区域协调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命题。当每一个县中都能留住好老师、招来好学生、办出好教育,教育强国的根基才能真正牢固,千万学子的成长之路才能更加公平而有质量。(刘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