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文化报】陈巴雅尔:一人一琴,五十余载守望

  2025年10月13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刊发了《陈巴雅尔:一人一琴,五十余载守望》的文章,报道了陈巴雅尔15岁入歌舞团,从舞蹈转学马头琴,拜师精进,1977年深造,1982年夺演奏第一。他创新马头琴表演形式,首创边拉边唱,改编名曲《八音》,创作多部作品,为马头琴艺术传承与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0月13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

  乙巳中秋后,内蒙古呼和浩特下起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个身着红色运动服的男人举着一把伞健步走来,他就是马头琴演奏家陈巴雅尔。

  陈巴雅尔 受访者供图

  舞蹈少年初遇琴弦

  1973年,15岁的陈巴雅尔在88人的文艺青年骨干培训班中脱颖而出,成为哲里木盟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每月工资18元。18元在当时当地的农村可是一笔大数目,陈巴雅尔因此成为那个小山村里的“新闻人物”。

  然而,陈巴雅尔的艺术之路并非坦途。从身高、体形这些外在条件看,陈巴雅尔的确是一个跳舞的好苗子。可他练起功来却不尽如人意,腰弯不下去、脚压不下去,站在那儿就像干枯的半截树桩,反差之大,令辅导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希望。

  就在这去留的关键时节,陈巴雅尔听到一种琴声,让他心灵为之震撼。他循声走进团长拉西东日布简陋的办公室,只见团长正拉琴拉得如痴如醉,看到他进来便不经意问道:“找我有事儿吗?”陈巴雅尔嗫嗫嚅嚅地回答:“没事儿,是您的琴声把我引到这儿来了,这琴声也太好听了!”

  拉西东日布拉马头琴不过是自娱自乐的消遣。听到陈巴雅尔对马头琴感兴趣,团里又没有马头琴演奏员,他就把陈巴雅尔收在门下并悉心指导。没想到只用了一年时间,拉西东日布的看家曲目《珠色来》《穆色来》就被陈巴雅尔演奏得炉火纯青,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1977年3月,春寒料峭,19岁的陈巴雅尔徒步从通辽走到科右中旗文化馆,拜在乌力格尔大师、民间艺人布仁巴雅尔老人门下学习马头琴。老人见他学艺之心切、态度之诚恳、抱负之远大,便将弓法、指法以及保留曲目《赞山水》《将军戎装》《凯旋》等悉数传授。陈巴雅尔得布仁巴雅尔老人真传,喜不自胜。1982年,在全区民族器乐大赛中,初出茅庐的陈巴雅尔一举夺得马头琴演奏第一名。

  马头琴还可以这样弹

  一个人的命运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转折,正当陈巴雅尔在哲里木盟歌舞团崭露头角之际,1979年6月,陈巴雅尔被调至科左中旗乌兰牧骑。科左中旗民族文化底蕴厚重,各类民间艺人竞相争辉。陈巴雅尔一头扎进民间艺术的大海拾珠拣贝,乐此不疲。

  《八音》是蒙古四胡名曲之一,陈巴雅尔在向民间艺人学习时突发奇想,用马头琴演奏《八音》。在得到民间艺人的赞许后,他反复探索、大胆尝试,终获成功。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能用马头琴演奏《八音》的艺术家也只有陈巴雅尔一人。

  乌力格尔、好来宝是说唱艺术,表演者手握一把四胡,可以边拉边唱。马头琴则不同,问世千百年来,马头琴只能演奏,没有边拉边唱之说。而陈巴雅尔在借鉴乌力格尔、好来宝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实现了在舞台上用马头琴边拉边唱,拓展了马头琴艺术的表演形式。

  作为马头琴演奏者,陈巴雅尔早已不满足总是演奏传统曲目。自1977年创作第一首马头琴演奏曲《怀念》以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已创作几十首马头琴曲,其中《我的科尔沁》《欢乐那达慕》广为人知。

  舞台远不止于脚下

  陈巴雅尔在国内外马头琴艺术界声名鹊起,为了脚踏实地地传播和发扬马头琴艺术,他于2002年在乌兰察布创办国际马头琴学校,并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学者满都呼共同编写《系统马头琴教程》。出任校长的十多年间,他培养了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名学生,内蒙古各级乌兰牧骑内几乎都有他的学生,为马头琴艺术的传播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1991年7月,陈巴雅尔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艺术团赴欧洲诸国交流学习。在波兰期间,正好赶上那里举办国际民间艺术节,陈巴雅尔在领队的支持下报名参加,用马头琴演奏《波兰圆舞曲》,初衷无非是凑凑热闹,居然捧回了艺术节金奖。

  厚积薄发,2015年,陈巴雅尔在内蒙古艺术学院举办马头琴独奏音乐会,回望几十年来对马头琴艺术传播与弘扬的些许成就。此后,他又在多地举办了马头琴专场音乐会。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024年1月,第七届“魅力中国 闪耀世界——世界邮票上的中国文化”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陈巴雅尔作为曲艺界代表出席。陈巴雅尔与广大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一样,发扬“拓荒牛”精神,开拓进取,传承创新,勇立时代潮头,为马头琴艺术传播与弘扬作出了贡献。(阿勒得尔图)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