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以生命的托举铸就呼和浩特精神

  在黄启东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的儿子黄景尧拿起父亲生前的眼镜,声音哽咽。这副眼镜镜架已年久褪色,镜片也遍布细小划痕,鼻托处残留着的水草和泥沙,仿佛无声地诉说着那个生死抉择的瞬间——

  2025年10月2日,呼和浩特小黑河畔,60岁的黄启东在即将退休的23天前,为救一对落水父子,奋不顾身跃入河中。他用尽最后力气将父子推上岸,自己却永远沉入了冰冷的河水。

  这一幕英勇壮举,仿佛让人们穿越回2002年12月14日的青城公园。那一天,一名儿童在公园冰面上玩耍时不慎落入冰窟,上百名市民和学生自发组成“人链”救援,郝龙彪、刘业、王超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冬天。

  跨越23年,同样的英勇无畏,同样的舍己为人,同样是生命的托举,呼和浩特精神的火炬在持续传递,从未熄灭。

  冰湖壮歌:2002年的“生命人链”

  2002年12月14日下午,青城公园三角湖的冰面上,一名儿童不慎落水。呼救声划破了冬日的宁静。

  “救命啊,有人落水了!” 呼和浩特铁路第一小学学生王超第一时间冲上去拉住落水儿童的衣服。然而冰面突然塌陷,王超和同学乐雅芳也掉入冰水中。

  呼救声传遍了公园。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学校的学生刘业和李飞飞奔而至,毫不犹豫地冲上冰面救援,却也相继落水。

  紧接着,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级农学2班的同学们闻讯赶来。十几位大学生手挽手结成“人链”,向湖中延伸。

  冰面不堪重负,再次发生塌陷,郝龙彪等学生接连掉入刺骨的湖水中。

  与此同时,救援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伊利集团员工刘小杰、呼和浩特回民中学学生、公园游客、冬泳爱好者、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消防队员纷纷加入救援之列。

  从学生到市民,从企业员工到外地打工者,从子弟兵到医护人员,先后有100多人参与救援,20多人因救人落入冰湖。

  落水儿童最终得救了,但郝龙彪、刘业、王超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搜救人员从湖底打捞出郝龙彪的遗体时,他依然保持着双臂向上托举的姿势。

  河畔挽歌:2025年的最后托举

  23年后的2025年10月2日,类似的场景在呼和浩特小黑河畔再次上演。

  当日下午4点44分,一名6岁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父亲辛先生立刻跳河营救,却因不谙水性,与孩子一同陷入危险。

  正在附近散步的黄启东,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河中。

  “先救孩子!”这是黄启东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他与辛先生合力将孩子推送上岸,随后转身又去援救已体力不支的辛先生。

  “河岸太滑,我们尝试多次都无法上岸。”获救后的辛先生哽咽地回忆,“就在几乎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时,黄大爷用尽全身力气,猛地将我推上了岸。”

  最后的奋力托举,挽救了一个家庭。然而,黄启东却因体力不支,缓缓沉入水中。

  当晚6点55分,历经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搜寻,救援人员将黄启东打捞上岸,但他已没有了生命体征。

  这位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的运行控制中心值班经理,距离正式退休仅剩23天。

  城市记忆:刻入青城血脉的精神基因

  呼和浩特,这座美丽的城市,向来就是一座有着丰富内涵的城市。而这种内涵,在关键时刻便会转化为一座城市的集体品格。

  在“12·14”事件后的23年里,呼和浩特接连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事迹。

  2004年,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专学校学生张国庆为救助被辱女同学,与持刀男子搏斗不幸牺牲。

  2005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池明明在黄河勇救落水少年,耗尽体力后与弟弟一同沉入水中。

  2006年,颜旻、颜昊兄弟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常胜,从即将爆炸的出租车内救出司机。他们离开不到10米,身后的出租车便“砰”地一声爆炸。

  200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李莹在病床上实现了入党宣誓并捐献眼角膜的遗愿,帮助两名年轻人重见光明。

  2008年,市民张静在路边发现一位摔倒受伤的老人,她立即上前救助,在寒风中守护老人直至救护车到来,并陪同前往医院。

  2009年,新城区某民居发生火灾,邻居白龙和李艳峰发现后,不顾个人安危冲入火场,成功救出一名被困在家中的残疾老人。

  2010年12月,一名儿童在青城公园冰面玩耍时不慎掉入冰窟。正在附近的市民李振海跳入冰冷刺骨的湖水,将孩子托举上岸。

  从2011年起,家住回民区的王桂荣主动承担起照顾两位孤寡老人的责任,每日为他们送饭、打扫卫生,直至老人离世。她的事迹带动了整个社区的互助风气。

  2012年,呼和浩特市突降暴雨,部分街道被淹。出租车司机刘玉春主动参与救援,驾车多次往返,转移被困在低洼地带的居民十余人。

  2013年,通道北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张华老师与多名学生主动维持现场秩序,并对伤者进行初步救护,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充分体现了高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4年,玉泉区一临街商铺因电路老化引发火情。路过此处的市民陈宏伟和郝利军利用街边灭火器破门而入,成功将火扑灭,避免了更大的财产损失。

  2015年,在满都海公园,一名儿童不慎滑入湖中。市民高铁柱听到呼救声后,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将孩子救上岸。

  2016年,呼和浩特市某老旧小区居民楼发生火灾。市民杨树辉发现火情后,冒着浓烟多次冲入楼内,敲响邻居家门并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撤离,为消防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7年,呼和浩特市突降暴雨,多处路段积水严重。在回民区县府街大桥下,一辆汽车即将被积水淹没,司机被困车中。路过此处的市民秦俊福跳入齐胸深的洪水中,用拳头砸碎车窗,成功将司机救出。整个过程被路人拍下并上传网络,网友热赞“暴雨中最美逆行者”。

  2018年,在新城区一家超市门口,一名男子因因纠纷持刀威胁他人。正在休假的辅警周瑞恰好路过,他箭步上前空手夺下男子手中的刀具,并将其制服,有效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2019年,在中山路商圈,一名男子突然晕倒在地,路过的内蒙古人民医院护士李海燕立即上前检查,发现患者无呼吸无脉搏后,当即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救护车到来。最终,患者因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作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通拉嘎在2015至2019年间,不仅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敬业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还多次将工作中捡到的钱物归还失主,先后被评为“青城好人”和“内蒙古好人”。

  2020年,李荣庭返回赛罕区中专路林业家属院小区时,看到一单元内电路起火、浓烟滚滚,可能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他不顾危险,上前拉下电闸,结果右手被电弧烧伤。经医院诊断和治疗,李荣庭右手烧伤后屈曲挛缩、肩臂丛神经组织损伤,心肺功能受损,被鉴定为伤残。

  2021年,呼和浩特市街头一辆出租车突然自燃,路过的公交车司机刘师傅毫不犹豫提起灭火器冲下车,冒着出租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进行扑救,成功控制了火势。

  2022年,在回民区扎达盖河县府街大桥附近,一名年轻女子落水,年近七旬的李俊怀毫不犹豫地跃入水中,在众人的帮助下救起女子。在确认落水女子安全后,李俊怀老人默默离开了现场。

  2023年,李元韬经过新华桥扎达盖河道时,听到“有人落水了”的呼喊声,他迅速跑到岸边,见水面距离岸上有两米左右的高度,便想着用绳子之类的工具帮助落水者脱困。就在他在寻找工具时,一名初中生跳入河中救人,但由于水性不佳,刚下河便发生溺水。李元韬找到一根道路施工警戒带,将带子的一端绑到小腿上,打算用带子将两人拉回岸边。但救人学生在慌张中无法抓到带子,李元韬只好跳入水中迅速游向学生,并将手中的带子递给他,岸上群众合力将学生拉到岸边。随后,李元韬一头扎入水中抓住落水者的衣服将其拽出水面,在众人的帮助下落水者被救上了岸。

  2024年,马玉彬和仝伟路遇一辆轿车侧翻起火,二人迅速从一辆油罐车借来两罐大型灭火器对着起火车辆进行灭火,然后砸碎车窗将被困司机救出,紧接着汽车爆燃。

  2025年,在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航站楼前,一名来自黑龙江的男子突发疾病晕倒在地。还在现场的张慧刚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为男子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2025年,赛罕区某洗车房突发火情,途经现场的顺丰快递网点负责人木仁当即拨打119报警,并迅速返回顺丰网点,带领张晓雨、包巍、李亚杰、张明明、李少朋、董宝林6名快递员奔赴火场,在消防车抵达前成功控制住火势,保护了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5年,正在如意河健身步道区域参加消防夜训的陈世威和冯燕伟发现一名男子行为异常,可能有轻生意图,二人加速奔向男子的同时通知后方队友迅速返回消防车取水域救援器材。就在他们快要接近男子时,男子却突然跳入河中。陈世威在岸边迅速做好固定措施,与冯燕伟一同搭起“人梯”探身入水,二人用身体牢牢钳住轻生者,随后同路人合力将男子成功救起。

  2025年,110国道呼和浩特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行人被大车撞伤,情况危急。路过此地的蒋丹妮立即拨打110、120电话,并冒雨为伤者包扎伤口。

  2025年,退役消防员苏玉龙驾车途经赛罕区黄合少镇添密梁村时,发现民房着火。他迅速冲到院中,冷静施救并控制火情蔓延,在民房爆炸瞬间救回试图冲入屋内抢救财物的老人。

  2002年至2025年间,从大规模的群体救援,到日常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勇于担当、守望相助”——呼和浩特城市精神已经深深烙在普通市民心中。每一位平凡英雄的事迹,既是“12·14”精神的传承,也是这座城市精神基因的鲜活体现。

  精神升华:从个体壮举到城市品格

  究竟是什么让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涌现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

  从“12·14”英雄群体到黄启东,从个体壮举到城市品格,呼和浩特精神在一次次考验中不断升华。

  责任担当是呼和浩特精神的核心支柱。

  在2025年的暴雨中,排水工人连续三天三夜奋战积水点,在冰冷雨水中坚守排涝一线;交警们逆雨而行,从推车疏堵到抱送孩童,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这种岗位坚守不因险情动摇,正是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

  团结互助构成呼和浩特精神的温暖底色。

  在暴雨中,市民们自发组成救援队,临街商户打开店门招呼路人进店避雨,外卖骑手传递物资并为民警送上雨衣。

  这种跨越职业与身份的互助,证明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已深植首府城市的基因本能。

  协同共治彰显呼和浩特精神的时代特征。

  社交平台上,市民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官方各大平台则积极回应,通过整合民间数据,实现救援力量精准调度。

  这种官民互动的治理模式,既发挥了行政体系的统筹效率,又释放了社会力量的灵动活力。

  生命价值: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常有人议论救助者与被救者的价值对比问题。然而,雷锋精神的内核——如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崇尚集体、乐于服务他人和社会、正义与爱心等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延续。这些内在的价值理念是不能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计算的。

  黄启东的英勇行为,与他41年工作生涯中的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脉相承。他总说:“安全无小事。”这种对责任的坚守,最终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对生命的责任。

  同样,在“12·14”事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郝龙彪在《我的自画像》中写道:“我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出色的现代农民。”他还写道:“人不必过分追求金钱,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一留下来的只有名声。”他用实际行动留下了让人传颂的美名。

  黄启东的儿子黄景尧为父亲未曾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而感到遗憾。但他说,父亲的选择不是偶然,而是他一生正直善良和敢于担当的必然。

  获救的辛先生泣不成声:“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是一位英雄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父子俩的生命,一定要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黄启东虽然走了,但却从未真正离开。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追授他为“青城好人”,中国航空集团党组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获救父子感恩“永生难忘”,他的儿子誓言“以父亲为一生榜样”,群众自发悼念……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致敬,是对黄启东义举的铭记,更是对善念的呼应。

  跨越23年,从小学生王超到即将退休的黄启东,从青城公园三角湖到小黑河畔,呼和浩特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它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流淌着、传承着,铸就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品格!(赵敏)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