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秋的风掠过红山脚下,带着草原独有的清爽,也将足球赛燃起的热烈氛围,衬得愈发鲜活滚烫。2025年伊利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蒙超")的举办,让赤峰这座城市的足球热情被彻底点燃。
一场普通的足球赛,为何能吸引超过3万名赤峰市民涌入体育中心?曾经对足球"无感"的市民,为何齐齐相聚在看台上?

蒙超现象:红山脚下,一场足球赛点燃草原城市的激情
秋日阳光下的赤峰体育中心,看台上翻涌的红色浪潮与3万余名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让这座兼具八千年红山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草原城市,正被足球赋予全新的活力与定义。8月底以来,蒙超彻底点燃了整座城市的足球热情——从社区足球场到城市主干道,从校园操场到商圈广场,足球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融入城市的血脉与百姓的日常生活。
回溯蒙超在赤峰的出圈轨迹,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记录着热度的攀升:8月30日,赤峰主场迎战巴彦淖尔,21000名观众涌入赛场;9月6日“蒙东德比”对阵通辽,现场观众突破场馆容量峰值,达到25600人;10月7日半决赛首回合,赤峰客场挑战呼和浩特,虽未能取胜却展现出顽强斗志;10月12日半决赛次回合,主场作战的赤峰队再度失利,却以坚韧品格赢得全网人心,现场观众达31896人,创造新纪录。如今的蒙超,早已超越一场体育赛事的范畴,成为球迷追捧的“盛宴”、百姓参与的“嘉年华”、城市活力的“欢乐节”,不仅为草原足球探索出发展新路径,更成为体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促进各族人民团结进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蒙超以城市为单元搭建赛事平台,让足球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以办赛为抓手激活城市发展动能,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实践——足球是圆的,承载着无限可能;足球也是“方”的,遵循着发展规律与破圈逻辑。探寻蒙超出圈的印记与启示,对推动区域发展而言,同样是一场需要用心“踢好的球赛”。
蒙超的走红,首先源于其“全民参与”的鲜明底色,实现了从“球迷的球”到“大家的球”的转变。这背后,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需求升级,为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作为内蒙古人口大市,赤峰近年来经济稳步增长,GDP总量持续提升,群众体育生活也愈加丰富。截至2025年初,全市已建成体育场地体1175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4平方米,全民健身在赤峰人生活中扎根。早在2024年,首届“红山杯”足球邀请赛的火爆就印证了赤峰深厚的足球群众基础,当地球迷一直期盼着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赛事”。正如红山区第十五幼儿园体育老师林以宁所说,蒙超的举办,既是对国家足球改革部署的积极响应,也是对草原各族群众体育热情的有力回应。

蒙超的出圈,更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结果——它扎根内蒙古良好的发展环境,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参赛选手中,教师、学生、牧民、企业职工等普通足球爱好者占比极高,他们白天坚守工作岗位,夜晚投身训练,有人为保持状态每日加练,有人自驾数小时跨旗县参赛。球场外,大家是互帮互助的朋友;球场上,却是拼抢激烈却不失风度的对手。9月6日赤峰对阵通辽的“蒙东德比”中,双方激烈角逐最终赤峰2:1获胜,赛场内外的友好氛围成为佳话。当业余选手能站上专业赛场成为主角,当比分不再是评判赛事的唯一标准,当拼搏本身就能打动人心,这样的足球回归了体育最本真的纯粹与快乐,也让城市荣誉通过“身边的英雄”传递到每个市民心中。正如赤峰市足协相关负责人所言,“办赛初衷就是让更多人感受足球的乐趣”,这份“草根足球”“快乐足球”“人民足球”的底色,正是蒙超从“球迷专属”走向“全民共享”的关键。
在全民参与的热潮中,主办方与球迷的同心协力、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主动发声、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更让蒙超的热度持续升温。有人说蒙超是“导”出来、“玩”出来、“炒”出来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开赛以来,网友自发创造的“赤峰红”“草原雄鹰”等昵称迅速走红,赤峰市融媒体中心主动引导网络热梗传播,评论区成了蒙超“战场”,推动网友在“玩梗”的同时挖掘赛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既是赛事的见证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让蒙超从地方文化现象逐渐成长为区域认知符号。赤峰市文旅局副局长姜博说,“乐造梗、造好梗”让普通百姓与蒙超建立起深厚情感联结,“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正是当代社会珍贵的文化图景”。

蒙超的影响力,更体现在从“体育的球”到“经济的球”的跨越,成为撬动城市发展的“金球”。这颗净重420多克的足球,不仅点燃了体育热情,更让整座城市“活起来、火起来”,使蒙超从单纯的“体育话题”升级为关乎城市发展的“经济话题”。在消费拉动上,蒙超的“造富”能力显而易见:“蒙东德比”后,“草原雄鹰”“红山精神”等热词催生了大量文创产品,赤峰博物馆文创店的产品供不应求;本地企业紧跟热点,开发的“非遗联名”“蒙超纪念”系列产品,成为连接赛事与地方文化的纽带。赤峰市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蒙超成功实现了赛事流量、文化价值与消费能级的良性循环,让“热度”真正转化为“效益”。
这种拉动效应不仅体现在文创领域,更渗透到文旅消费的方方面面。数据显示,蒙超期间恰逢中秋国庆假期,赤峰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45%,旅游消费总额显著提升;9月6日赤峰战胜通辽后,次日美团平台“赤峰对夹”套餐订单量增长40%,“蒙餐”搜索量激增200%;10月12日半决赛期间,主场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大幅上涨;仅前三轮比赛,就吸引超7万球迷现场观赛,直接带动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增长。相较于这些显性数据,蒙超带来的隐性价值更为珍贵——尽管赤峰队最终无缘决赛,但球队展现出的“赤峰儿女”坚韧品格,以及市民开放自信对待比赛结果的态度,让赤峰收获了远超比分的认可,被网友称为“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的“精神赢家”。借着蒙超东风,赤峰各旗县区也纷纷挖掘自身特色,在赛事服务、文化展示、资源共享中各展所长,既在赛场上比拼竞技,又在发展中相互成就,共同为城市形象加分。

更深层来看,蒙超的出圈还是一次从“有形的球”到“无形的球”的思维突破,踢出了一记“思维破茧”的“炫球”。当蒙超成为全网热议的现象级赛事,许多人直呼“没想到”,但偶然背后藏着必然——加快足球运动发展、举办全区城市足球联赛,是内蒙古顺应群众期盼的重要举措,蒙超的成功印证了这一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干事创业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突破。赤峰学院社会科学专家认为,蒙超的核心启示在于“守正创新”,“正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突破传统办赛模式,才能让这场‘人民的球赛’火爆出圈”。
好的理念需要扎实的落实,创新的举措更要转化为实际成效。蒙超的出圈,离不开各部门、各领域的协同发力:公安、体育、文旅等部门主动担当,为赛事安全、组织保障付出大量努力;交通疏导、志愿者服务等便民举措,提升球迷观赛体验;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官方声音与民间热情同频共振。这些整体联动、务实创新的做法,让一项地方足球联赛升级为融合体育、文旅、消费的“草原超级IP”。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度,整座城市展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城市主官走进看台为球队助威,主动为城市代言;组委会根据球迷需求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比赛时间,方便更多人观赛;随着观众增多,及时优化票务系统、加强安保力量,确保观赛体验。赤峰人历来有“不等不靠、勤勉务实”的精神,蒙超的出圈,正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也是城市活力与创新能力的直接证明。

绿茵场上,一次精彩破门能点燃全场激情;发展路上,一次思维破茧更能激荡起强大动能。蒙超的横空出世,既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了大众对体育快乐的追求,更以“全民参与”凝聚了城市力量,以“体育赋能”激活了发展潜能,以“思维创新”打开了发展新局,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足球仍在绿茵场上转动,蒙超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场关于热爱、创新与发展的“考试”也远未结束。期待蒙超能持续突破,踢出更精彩的“下一球”,为草原人民创造更多美好回忆,为区域发展书写更多精彩篇章!(王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