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十四五”北疆答卷】沃野鎏金绘答卷 粮安天下写担当

  金风送廪实,沃野庆年丰。“十四五”期间,内蒙古重要农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交出亮眼答卷。

  粮食播种面积由2020年的10249.8万亩提高到2024年的10517.7万亩,稳定在1亿亩以上,上升至全国第五位。

  粮食产量由2020年的732.8亿斤提高到2024年的820.1亿斤,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区粮食总产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稳居全国第六,实现“二十一连丰”。

  谷子、燕麦、荞麦、绿豆、高粱、向日葵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大豆产量居第二位,玉米产量居第三位。

  粮安天下,农兴邦本。内蒙古以沉甸甸的丰收,为过去五年的“耕耘”写下生动注脚。

  藏粮于地,夯实稳产根基

  黑土藏金,秋实映景。

  在科右中旗阿嘎如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油亮松软的黑土地上正铺展着丰收画卷。

  得益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这里的玉米根系发达、长势茁壮。作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践行者”,自2021年起,合作社承建起千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应用基地”,采用“秸秆覆盖还田条耕免耕播种”模式持续保护黑土地,当地黑土耕层不断增厚,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

  据介绍,“秸秆覆盖还田条耕免耕播种”模式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和苗期深松施肥为主要技术特征。在播种前,先进行秸秆归行清理,然后对播种带进行浅旋作业,形成种植带和休闲带交替分布的状态。播种出苗后,在拔节期前进行苗期深松施肥。这项技术既保证了秸秆覆盖率不低于60%,又克服了春季秸秆覆盖造成的低温障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科右中旗合作社的技术探索,只是内蒙古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的一个实践样本。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黑土地保护条例》,先后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个盟市的36个旗县(市、区)统筹推进黑土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还田、侵蚀沟治理五大工程,累计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766.7万亩次。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创建10个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打造47个县级、112个乡级、30个村级高标准应用基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890万亩。

  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以提质扩面的势头,为内蒙古粮食增产注入强劲动能。“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01万亩,连续6年按时超额完成建设任务。用全区1/3面积的耕地,支撑起全区2/3以上的粮食总产能,高标准农田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8%,成为名副其实的“产粮主力军”。

  在保护优质耕地的同时,内蒙古也向盐碱地“要效益”,让昔日“不毛之地”焕发新生机。内蒙古以盐碱耕地改土治水为重点,以工程措施为基础,兼具农艺、生物、化学等改良措施,配套耐盐碱作物种植、试验示范、监测等系列内容,探索“流转—种植—加工—服务—营销”的“建管用”全链条一体化模式。目前,全区盐碱化耕地改造提升面积累计达到370万亩。

  从黑土地保护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到盐碱地改良,内蒙古的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期间,全区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点2211个,基本实现种植作物、地形地貌和土壤类型全覆盖,全区平均耕地质量总体向好,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较国家平均水平高出6.3%和10.1%。

  藏粮于技,探索丰产“粮方”

  在科左中旗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浅埋滴灌技术正让农业用水场景悄然换新:昔日“吞水”的传统种植模式,如今成了按需供水、高效省水的“节水能手”,一增一减间,尽显技术的力量。

  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是科左中旗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的示范地区,2018年已经实现浅埋滴灌种植模式全覆盖,全面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生物预警绿色防控,质量溯源智慧种植、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灌溉、装备现代化。

  示范基地依托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在农田基础灌溉设施建设基础上,建设智慧灌溉核心区域1.7787万亩,集中建立智能化农田管理平台。2025年,全旗预计粮食增产2亿斤以上,粮食总产有望突破60亿斤。

  浅埋滴灌技术的持续推广,只是内蒙古践行藏粮于技战略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建立了15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了28个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团队、10个科技特派团、102个科技小院,打造跨单位、跨层级、跨领域的新型协作式推广模式。同时,内蒙古打造国家标杆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0个,建设自治区级科技示范基地176个,培育示范主体1.8万余个,把技术服务从实验室“搬”到农牧民家门口。

  在科技成果转化赛道上,内蒙古更以创新机制破题,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平台、新渠道“六新”科技成果评选,评选出新品种20项,新技术12项,新模式5项,新装备5项,新渠道2项,新平台2项,为农牧领域精准筛选出一批接地气、能落地、见效快的优质科技成果。

  内蒙古以农机装备升级为突破口,构建起适配现代农牧业的机械化“矩阵”。“十四五”期间,持续稳定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引导从事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大户、合作社和企业购置先进适用农牧业机械,助力机耕、机播、机收质量提升。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925万千瓦。拖拉机、配套机具、谷物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分别达到133万台、241.1万台和1.3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1%,居全国第9位。

  藏粮于链,提升优产价值

  金秋时节,走进达拉特旗马铃薯系列产品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只见卡车来回穿梭,车斗里的马铃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在这里,一部分新鲜马铃薯经洗选后直接走向市场,另一部分则进入初加工车间,经过精细化处理“蜕变”为淀粉,以更高附加值的形态开启新的旅程。

  这份从“田间薯”到“车间品”的转变,源于基地项目的落地投产。马铃薯系列产品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于今年9月底正式投产,目前已建成集中的农业加工生产区,涵盖初加工车间、原料仓储库房,以及先进的全封闭分拣包装车间,形成年处理马铃薯30万吨的产能规模,推动该旗马铃薯产业从“原字号”向“深加工”转型升级。

  “这个项目落户到我们村,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去年我们都是自己拉到外地去卖马铃薯,今年我们直接送到这里,光是运费就节省了1万多元。”展旦召苏木展旦召嘎查村民奇金刚说。

  这样“企业+农户”的共赢场景,只是内蒙古不断加快产业融合的生动写照。2025年,内蒙古新创建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产业园、8个产业强镇,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的总数分别达到10个、13个、70个。目前,全区培育形成奶业、玉米、肉羊3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形成肉牛、向日葵、羊绒、马铃薯、杂粮杂豆、小麦、蔬菜、饲草料、大豆、中草药、甜菜11个百亿级产业,着力推进奶业、玉米、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饲草7条重点产业链建设,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

  产业链的壮大,带动精深加工向多元化迈进。近年来,内蒙古支持23个乳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30家预制菜优秀企业、3家羊皮食品化试点企业发展。培育创新型和专精特新中小加工企业73户。目前,全区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75%。

  有了优质的农畜产品,更需 “好品牌” 打开市场、擦亮名片。内蒙古深入推进“蒙”字标认证,出台认证标准100项,获证企业83家。实施农牧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塑强30个区域公用品牌,8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19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金风又起,沃野鎏金。站在 “十四五” 收官的节点回望,内蒙古以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守护好中国饭碗,在沃野之上续写着更多丰收新篇。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韩雪茹)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