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民族团结的“暖城新篇”

  金秋时节的鄂尔多斯,草原铺金、黄河奔腾,处处涌动着民族团结的蓬勃活力。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排球场上,蒙陕甘宁晋五省区农牧民运动员展开竞技角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横幅格外醒目;康巴什区夜色里,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的灯光秀吸引各族游客驻足;伊金霍洛旗“石榴籽大集”中,蒙古族奶食品、陕西剪纸、宁夏枸杞等特产齐聚,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交流互动……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锚定“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标杆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引领地、民族团结进步幸福暖城”(简称“三地一城”)目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以多元实践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暖城答卷”。

  在鄂尔多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融入城市的每一处空间。

  “看,这组‘民族团结’主题的灯光秀太震撼了。我们不仅能欣赏夜景,还能感受到各民族携手奋进的力量。”在夜晚的康巴什旅游区,来自宁夏银川的游客王女士正带着孩子拍摄灯光秀。

  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载体的4A级旅游景区,康巴什将宣传教育融入城市空间,在乌兰木伦湖沿岸、民族团结主题公园等地,通过灯光投影、主题雕塑展现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创文化的历史,让游客在观光中潜移默化增强“五个认同”。

  在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常年开放,“历史交融”“文化共生”“同心筑梦”三个展厅,以实物、图片、多媒体讲述从战国秦长城时期到新时代的民族交融故事。“开馆至今已接待4万余人次,不少观众说,通过观看展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讲解员娜仁图雅介绍。

  文艺创作更是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鄂尔多斯市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为背景,打造大型实景舞剧《胡笳十八拍》《从此,他乡是故乡》,其中《胡笳十八拍》以蔡文姬归汉为背景,再现古代民族融合场景,2023年首演以来,全国巡演37场,打动无数观众。创新推出好来宝《同心筑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民族政策、讲述共同脱贫的故事。2024年,鄂尔多斯市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农村牧区教育实践中心户、乌兰牧骑等载体,开展文艺下乡、民族团结故事宣讲等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群众330万人次。“乌兰牧骑的节目好看又有意义,让我们知道只有民族团结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牧民达赖说。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下,基层治理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融合的核心路径,为“共居共乐”社会格局的构建提供系统性支撑。

  鄂尔多斯市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夯实共同体建设制度根基。全市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1088个,78个苏木、乡镇(街道)全部配备统战委员,选聘统战联络员9235名,出台《鄂尔多斯市苏木乡镇(街道)统战委员履职指南(试行)》,明确统战委员参与社会治理职责。搭建“智慧石榴籽”信息化平台,推出“三分吸附法”“千里草原安睦隆”等特色做法,构建“多多评+接诉即办+《暖城聚焦》媒体监督”基层治理模式,开发基层“根数据库”,有效防范民族宗教领域风险,成功获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社区是民族团结的“最小单元”。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神华康城社区下辖7个小区为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职工及家属生活区,聚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蒙古族、汉族、满族、彝族等11个民族居民。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的彝族网格员周佳,10年前随丈夫定居于此,2022年成为社区网格员后,积极参与“暖城矿嫂帮帮团”,帮各族邻里解决难题。“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乡,各族群众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周佳的话,道出了社区各族居民的共同心声。

  该社区为深化民族团结与邻里和睦,升级打造2.4万平方米“石榴园”党群服务阵地,集成党群服务、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综合治理等多元功能,内设“民族团结小花园”“共读室”“议事角”等特色空间,并配备共享书报架、工具箱、药箱等便民设施。同时,常态化开展“周三幸福营”“暖城矿嫂帮帮团”等特色服务项目,定期组织社区文化活动、青少年活动及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在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拉近各族居民心与心的距离,让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

  特色活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2024年鄂尔多斯草原村排暨沿黄九省区农牧民排球邀请赛在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开赛,103支代表队、1030名各族运动员齐聚,既有蒙古族、汉族选手,也有回族、藏族、东乡族运动员。运动员们赛场上默契配合,赛场下交流技巧、分享风土人情。“我们队有蒙、汉、回3个民族的队员,从宁夏吴忠赶来参赛,认识了很多跨区域、跨民族的朋友。”宁夏代表队教练马占福说。赛事还带动7万余人观赛,周边311户摊位销售额超600万元,敖勒召其镇餐饮销售额近3000万元,推动当地实现“体育+文旅”融合发展。

  这一赛事的火爆,源于温暖的历史记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知青到鄂托克前旗插队,将排球教给牧民,牧民则教知青骑马放羊,排球成为民族友谊的“纽带”。如今,鄂尔多斯将这一资源转化为民族团结实践,通过“草原村排”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此外,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每年举办草原风筝节、“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等活动20余场,那达慕大会新增“各民族服饰秀”“多民族合唱”环节;郡王府旅游景区举行《梦回郡王府》实景演出,展现清末民初蒙汉等民族商贸文化交流;伊金霍洛旗“石榴籽大集”每月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开集,吸引陕宁等地商户,累计接待各族群众超5万人次,成为“互嵌式”交往平台。

  旅游景区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窗口”。2024年,鄂尔多斯市印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旅游景区的通知》,升级30家4A级及以上景区游览线路、优化讲解词,打造8条民族交融示范旅游线路,建成主题公园、广场、街区等文化载体98个,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魅力。

  截至2024年,鄂尔多斯市已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个、示范旗县1个,全区示范单位58个、示范旗县3个,市级示范单位200余个,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亮点”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方法、丰富载体,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感情,以‘三地一城’为目标,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努力奋斗。”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韩占泉表示。

  如今,站在新起点的鄂尔多斯,正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推动各族群众携手前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共同绘就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赵元君  布音额尼尔乐)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