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捡秋”背后的文旅密码

  国庆中秋长假,“捡秋”在内蒙古火了起来。一名游客驾车途经内蒙古一处国道旁时看到,田间有许多机械化收割以后遗落的土豆,问老乡能不能捡,老乡不仅慷慨同意还大方地送了他装土豆的大口袋,不一会他就捡了几十斤土豆。这段视频在抖音平台迅速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纷纷表示这简直就是“大草原上的赶海”,他们也想参与其中。

  其实在内蒙古包头、乌兰察布、呼和浩特等地,每年秋收之后都有这样的情形,能捡的也不只有土豆,还有贝贝瓜、白菜、胡萝卜、洋葱......这样的场景成为假日一景:全家出动,亲子协作,在“捡秋”中感受秋季丰收的喜悦,在大自然中体味别样的假日。

  捡秋,又称“拾秋”,原本是指秋收后在田地里捡拾遗漏的果实,避免浪费。而今,这一行为有了新的内涵,成为融合了旅行与教育、亲近自然且可以全家参与的游玩新形式。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在此过程中放松了身心,收获了难忘的快乐和记忆,一场旅行成为了一堂没有围墙的自然课。

  从教育角度看,“捡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学思路:把课堂搬到田间,让孩子们不再隔着屏幕认识世界,而是亲手触摸大地,观察并感受作物的生长。接地气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生活认知的回归;在富含微量元素的土壤中奔跑、捡拾作物,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对他们的健康大有裨益。

  从旅游发展角度来看,“捡秋”代表着一种“全家动员、贴近自然”的旅行潮流:不再追求奢华与喧嚣,而是倡导真实体验,一家人共同配合找土豆、挖土豆、装土豆,回家时共同带走一袋袋土豆、一捆捆大葱……这样的旅行记忆,远比千篇一律的景区合影更深刻。“捡秋”走红,将本土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的相关品牌打响擦亮,比如此次就有外省游客感叹:“平时买的土豆贵却不好吃,这里的土豆又沙又绵。”内蒙古不少地区的土豆口感绵软、香糯滑润,淀粉含量高,品质极佳,被公认为中国最好吃的土豆之一,并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品质值得被更多人知晓。

  从参观蒙草公司的草种育繁到体验“采蘑菇”“抓大鹅”农家乐式游玩,从农业体验到工业旅游,内蒙古广阔的乡村与土地,蕴藏着发展特色文旅的无限可能,关键在于能否敏锐捕捉公众需求,把“泼天的流量”转化为“长流的热度”。例如每年秋季可以设立“捡秋”文化节、举办挖土豆大赛……依托媒体的力量,把“内蒙古土豆”的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也会走得更广阔。

  “捡秋”,捡起的是快乐也是情怀。希望家乡抓住机会,把“走红”变“常红”,让更多的人们一提起内蒙古不仅有“蓝天白云和小白羊”,更有“土豆和贝贝瓜”的独特风味,还有“内蒙古老乡实在淳朴”的民风与热情。(李小艳)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