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田野上,7台玉米籽粒直收机隆隆作响,收割、脱粒、打捆、整地一气呵成。10月11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举行的2025年玉米机收减损现场会上,一套全程机收作业流程让与会代表大开眼界。
“实测亩产1407公斤!新技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望着籽粒饱满的玉米,种植户杨福喜满脸喜悦。他采用密植新技术,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让1020亩玉米实现高产。
“机收时对设备的把握至关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深入浅出地讲解着玉米籽粒直收减损的技术要领。他一边示范一边强调:“我们要让每粒粮食都颗粒归仓。”
多台新型农机具的集中展示成为会场亮点。籽粒直收机、打捆机、残膜回收机等设备各显其能,技术人员详细介绍着每款机械的性能特点。大佘太镇马卜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慧仔细记录着技术参数,说:“这套设备能帮我们每亩增产30多公斤。”
“通过整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推动农机装备升级和农业技术普及,我们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力争将玉米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2.2%以内。”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农牧业机械化管理科科长哈斯表示。
今年以来,该市以农机补贴政策为引领,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装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全市玉米生产正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方向稳步迈进。(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薄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