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听取意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了解民心、汇聚民智的重要途径。忠言逆耳利于行。党员干部既要善听意见,更要乐闻“异见”,在兼听中明辨方向,在纳谏中凝聚力量。
“异”见可贵,未必悦耳。“异见”之所以异,是相对千篇一律的“赞同”而言,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表达的观点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有时甚至针锋相对、批评反对。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面对与自身认知、工作设想不同的“异见”时,存在抵触情绪或出现选择性倾听。有的缺乏胸襟和勇气,不愿听取异声、接纳“异见”;有的害怕“异见”产生分歧,不善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有的甚至将“异见”简单归为不和谐音,视为异己者和对立面。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在于个别党员干部缺乏闻过则喜、知过即改的政治自觉和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的政治胸襟,本质上是党性修养的缺失、宗旨意识的弱化以及政绩观、权力观的错位。
事实上,“异见”并非杂音噪声,更非“洪水猛兽”,而是破解难题、防范风险的清醒剂和预警器,推动认知迭代、完善决策的磨刀石和金钥匙。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多元复杂。党员干部在政策制定、工作推进过程中,由于视角、经历等限制,难免会有考虑不周全之处。此时,“异见”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工作中的短板与漏洞。要善于从“异见”中发现问题,透过“异见”深挖问题根源,结合“异见”推动问题解决,把听取“异见”的过程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把研究“异见”的过程转化为改进工作作风和提升工作质效的具体实践。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党员干部既要胸怀格局容得下“异见”,也要提升辨别能力理得清“异见”,更要拿出行动用得好“异见”。对于合理的“异见”,要虚心采纳、积极改进;对于片面的“异见”,要耐心解释、做好引导;对于错误的“异见”,要敢于纠正、明辨是非,真正激活“异见”价值。同时,要畅通意见征集渠道,对“异见”及时回应、认真研判、合理吸纳,使其成为优化政策、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支撑,真正使每一项决策更契合实际、符合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