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聘“就业友好城市”及“员工友好企业”评价项目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鄂尔多斯市荣获“就业友好城市”称号,荣誉的背后,是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向所有“打工人”释放的无限诚意。
就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带动明显。紧密结合鄂尔多斯市服务业发展实际,加快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强化高质量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供给,全力构建“4+4”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数智技术4大支柱型服务业,持续壮大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绿色服务4个成长型服务业,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挖掘潜在就业岗位。
重点群体就业有序推进,帮扶温暖人心。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开展就业促进行动,新提出对在中小企业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3000元一次性生活补贴等普惠政策。同时,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和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动建立“及时发现、优先服务、分类帮扶、动态管理”的全方位就业帮扶服务机制,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创业对接等分类服务。
就业供给持续强化,服务精准高效。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定期开展用工岗位调查分析,梳理发布了岗位、人员、政策、服务“四张清单”,积极赴呼伦贝尔、兴安盟等劳动力富集盟市,组织跨区域劳务协作,开展“文旅+就业”等各类招聘活动150多场,达成就业意向1.8万人次。同时,以“暖城之邀”系列活动为抓手,先后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0所高校,开展城市推广、人才政策宣介、校园双选活动,同步开展“暖城学子座谈会”“暖城多味”“文化神州行”等特色活动。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就业更加便捷。将就业公共服务资源向人口集聚区、就业需求旺盛的乡镇街道倾斜,规划新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整合需求摸排、岗位推荐、技能提升、政策宣讲等全链条服务功能,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全面落实“0477新市民”政策,充分发挥稳岗返还、社保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切实减轻企业经营压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大力开展“技能照亮前程”行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出“中国特色学徒制鄂尔多斯示范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享受“企业补贴+员工待遇”,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同时,创新出台《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技能培训实施办法》,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和就业直通等创新模式,为非对口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开辟职业转型新路径。
创业带动就业效能持续增强,激发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创业鄂尔多斯行动”,持续完善线上线下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培训等多元政策资源,培育专业化创业指导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全周期、专业化、定制化的创业指导服务。持续扩大创业园(孵化基地)规模,通过降低入驻门槛、简化办事流程、优化配套服务,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确保创业者从项目落地到运营发展全程享受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
农牧民就业增收成效凸显,助力乡村振兴。以农牧民就业增收为重点,全面摸排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农牧民就业及培训需求,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谋划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另外在“三北”防护林、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领域大力推行以工代赈,优先吸纳转移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园林绿化、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从零工驿站里的忙碌身影,到社区服务站前满意的笑容;从大型招聘会上的供需两旺,到创业者的梦想起航——鄂尔多斯正以更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更务实的民生举措,稳稳托举起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建设“人才友好城市”“就业友好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动能。(刘学伟 任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