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眉山、遂宁将事业单位考编年龄放宽至本科 38岁、研究生43岁,上海将执法类公务员报考年龄放宽至38岁,多地调整考编年龄限制的举措,不仅为众多求职者打开了职业新通道,更向社会传递出转变用人观念的积极信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曾几何时,35 岁门槛是横在求职者面前的一道无形墙。不少大龄求职者手握多年工作经验、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却因出生日期“差几天”被挡在考场外;而年轻人为抢占“黄金报考期”,陷入“毕业即备考”的内卷,甚至放弃职业积累专攻考试。如此,既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又加剧了社会层面的年龄焦虑。
此次多地放宽招考年龄限制、拓宽报考范围,其意义不言而喻:对用人单位来说,打破年龄门槛,可以为基层治理、专业技术等岗位吸纳更多“带经验入场”的成熟人才,减少 “招进来再培养”的资源消耗和时间成本;对社会而言,地方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录率先打破年龄限制,传递出“年龄不是标尺,能力才是准绳”的鲜明导向,也有助于引导企业等用人单位重新审视招聘年龄要求,为消解就业歧视、构建包容就业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考编年龄放宽不能止步于“松绑”,还需配套措施保驾护航。一方面,要避免新的“一刀切”,比如对高强度体力岗位可保留合理年龄区间,对科研、管理等岗位可进一步放开限制,让政策更精准;另一方面,需完善大龄公职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避免“进门易、晋升难”的新困境。
考编年龄调整是人才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当每个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不仅能释放更多人的职业潜能,更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期待这股改革之风吹向更多行业,让“凭实力说话” 成为职场共识,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年龄所限。(袁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