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霸、社交达人、文艺青年……相比于新生“破冰”时不知所措的开场白,不少同学会通过给自己贴一些“标签”的方式来开启社交——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不少人认为贴“标签”是为了留下初步印象,真诚才是长久相处之道。也有人表示,硬贴“标签”会加重心理负担,维持与自己真实形象不符的“标签”会很累。
线下社交时给自己贴“标签”,是线上社交的一种延续。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不少网络社交平台都有自我描述的关键词功能模块,比如“夜猫子”“社恐”“轻度洁癖”等,这本质上是通过对自身行为特征进行自定义,以加速陌生网友间的相互了解。当越来越多“网络原住民”走入社会,一些带有网络特征的行为也难免融入线下社交。给自己贴“标签”或许有助于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可能会在后续交往中为了固化某些“人设”而令自己心累。所以,回到社交的本质看,交友时仍需更多线下的交流和碰撞,而非关键词式的归类和试探。当然,年轻人的社交没有一定之规,只是,按下贴“标签”的“快捷键”时,也许会错过一些藏在慢节奏中的精彩瞬间。(赵春青/图 嘉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