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盈枝。走进巴林右旗的田野,只见翠绿的甜菜焕发勃勃生机,金黄的玉米摇曳生辉,圆润的马铃薯似繁星铺陈……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近年来,巴林右旗依托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土疙瘩”变成“金疙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巴彦琥硕镇四家村,种植大户龙艳涛仔细查看着甜菜长势,他今年种植的2000亩甜菜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了植株茁壮生长。“年初我就签了订单,从种到收统一服务,农药、化肥集中采购降了成本,无人机植保提高了效率。现在甜菜糖分积累良好,预计亩产可达5.5吨,按照订单保底价每吨580元计算,纯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龙艳涛笑着说。
据了解,巴彦琥硕镇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地块,与林西糖厂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同步推广膜下滴灌、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如今甜菜丰产“甜”了农民心。
与此同时,巴彦塔拉苏木的近万亩马铃薯也已进入采收期。在种植户王金虎的田地里,大型收获机驶过,一个个饱满的马铃薯破土而出。“我今年种了300多亩土豆,平均亩产9000多斤,现在市场价每斤0.5元,去除成本后,亩均净利润可达1500元。”王金虎高兴地算起增收账,“多亏苏木推广的优良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还好,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来拉货。”
为助农增收,巴彦塔拉苏木组织农技人员对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各环节进行全流程跟进指导,并依托农牧业产业促进会积极协调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省心”,有效提升了马铃薯种植效益。
丰收的喜悦,源于坚实的产业支撑。巴林右旗聚焦种植链、科技链、增值链“三链”深度融合,扎实推动特色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创新构建“政策性保险+市场化补充”风险保障模式,为农牧民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撑起了坚实的“防护伞”,让产业发展更有底气、农民增收更有保障。
从甜菜到马铃薯,从订单种植到品牌销售,巴林右旗正以特色种植为支点,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于红璇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