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人民公安报》刊发了《阿尔山打造“警景相融”警务模式 让更多游客“来了还想再来”》的文章,报道了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阿尔山市公安局积极打造“全警动员、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警务机制,把公安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之中,成为护航旅游、温暖人心的重要力量。
报道全文如下:
金秋十月,内蒙古阿尔山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在社交平台上,游客们不仅晒出漫山秋色,也分享了执勤民警递来的手绘地图、雨夜中救援车辆的闪亮警灯、景区里耐心调解纠纷的“藏蓝”身影。“来阿尔山,不仅看到美景,更感受到了安心。”深圳游客李女士的感言,道出众多游客的心声。
作为生态之城、边境之城,阿尔山森林覆盖率超81.2%。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阿尔山市公安局积极打造“全警动员、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警务机制,把公安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之中,成为护航旅游、温暖人心的重要力量。
倾情护航 助力路畅人安
“警官,附近哪里停车方便?”“去乌苏浪子湖走哪条路?”10月1日清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已车流如织。辅警张明刚引导完一批自驾车停入临时停车点,转身又为后续游客讲解路线。这忙碌,是阿尔山公安应对旅游高峰的常态。
面对黄金周期间9万余辆次车流、47万名游客的交通大考,阿尔山市公安局提前部署,构建“交警+多警种”联动机制,启动全员备勤模式,推动警力下沉一线。他们系统梳理历年客流数据,对接文旅部门预测信息,精准研判交通态势。针对森林公园道路窄、停车难问题,警方联合景区优化入口通道,规划分流线路,增设清晰单行标识,协调开辟临时停车点并配套临时公厕,有效缓解停车难、如厕难。
“去年找车位要半小时,今年10分钟就停好了。”再次自驾来阿尔山的天津游客王先生感叹道。
科技也为交通管理赋能。在乌苏浪子湖、天池等关键路段,5G执法记录仪与无人机组成空地一体巡逻系统,实时回传路况至智慧警车。一旦出现拥堵苗头,指令迅速下达至附近执勤警力。
“过去靠人海战术,现在靠科技赋能。”张明介绍,公安机关还联合保险机构成立事故快速处理小组,配备便携定损设备,实现“现场取证、当场调解、快速撤离”,轻微事故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10月3日上午,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江沟大门路段,两辆汽车发生轻微剐蹭,导致后方车辆通行缓慢。交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5分钟完成勘查并出具事故责任认定,引导双方撤离现场,道路很快恢复畅通。
多方联动 守护全域平安
10月5日傍晚,天池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王春龙巡逻至不冻河段,发现几名深圳游客因不熟悉水情,驾车涉水陷入河道。“水深1.5米,河底全是石头,一步没踩稳就可能滑倒。”王春龙来不及多想,脱下警服跳进冰冷河水。他一边安抚游客,一边联系救援设备。经过3个多小时奋战,被困车辆被拖上岸。当游客追问姓名,王春龙摆手笑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安全就好。”热心游客在社交平台晒出救援照片,配文“阿尔山的民警,是温暖的风景”。
这样的暖心瞬间在旅游旺季的阿尔山时常可见。面对高峰期治安压力,阿尔山市公安局打破地域和警种壁垒,联合边境管理、森林公安等力量,构建“大阿尔山公安”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形成守护北疆、服务游客的合力。
随着游客住宿激增,安全监管成为保障游客权益的重中之重。阿尔山市公安局对全市酒店、餐饮等开展全面检查,并将安全排查延伸至学校宿舍、居民闲置住房等备用房源,逐点摸底,制定游客信息快登快检流程,既保障高效便捷,又精准掌握动态,守住安全底线。
特色服务 升级游客体验
“大家看,这一片白桦树叶子全变黄了,特别漂亮!”近日,在阿尔山景区的一处打卡点,辅警王彦涛正举手机帮游客选取角度拍照,并不时介绍着周边景观。
近年来,阿尔山市公安局组织全体民警辅警开展培训,树立“三员”理念:在做好合格“警员”基础上,积极当好为游客解决困难的“服务员”,努力成为熟悉本地资源的“导游员”。
“阿尔山水源纯净、零污染,生物多样性丰富,已发现植物57科190属269种。大家眼前看到的主要是落叶松、樟子松,还有挺拔的白桦,非常适合拍照留念。”环食药侦大队民警陈凯旋巧妙地将生态宣传融入服务工作,“很多游客不仅为赏景,也希望了解生态。能把本职与旅游服务结合,特别有意义。”
目前,阿尔山冬季旅游旺季即将到来。阿尔山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刘志强表示,将继续优化警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让“景中见警”成为阿尔山鲜明旅游印记,让更多游客“来了还想再来”。(记者 唐建权 通讯员 刁博禹 谷思雨)
制作:杨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