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破27亿元!呼和浩特“科技大单”落地!

  近日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公布数据显示

  呼和浩特市前三季度

  签了1047份“科技合同”

  总金额高达27.19亿元

  两项数据均位居全区第一

  其中成交金额较上一年同期

  增长50.67%

  这波成绩单

  展现出呼和浩特

  强劲的科技创新活力

  城市发展底气足

  先看“硬成绩”

  呼和浩特科技力MAX

  在科技创新核心指标方面,呼和浩特市实现多项“跃升”。不用啃枯燥报表,这些亮点咱一看就懂——

  企业“尖子生”扎堆:

  呼和浩特市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数量均居全区首位,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64家,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资金持续涌向科技赛道:

  2024年呼和浩特市财政科技支出10.04亿元,较2021年增长2.24倍,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全覆盖专项行动推动有研发投入企业达199家,较2021年增长105%。

  成果落地超给力:

  2022—2024年累计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5.48亿元,金宇保灵牛支原体活疫苗全球首发,乳创中心30项成果实现产业化,赛科星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育种1号芯片”,中启芯大尺寸电子级金刚石半导体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

金宇生物科技产业园 图源:内蒙古工商联

  实干有新招

  呼和浩特实现科技能级跃升

  耀眼的成绩离不开实打实的举措。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集成,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

  抓准方向搞“突围”:

  国家层面,呼和浩特市围绕乳业、生物技术等领域承接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均由民营领军企业牵头,在研国家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自治区层面,继2024年“光栅、乳业、乳酸菌”3个点位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今年争取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项目16项,占全区41%,覆盖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市级层面,聚焦未来网络、合成生物等热点,部署25项“突围”项目。

  搭好平台融产业: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形成“一区一园四谷多平台”创新布局,呼包鄂国家自主示范区建设方案报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乳创中心二期启动建设,7家共建创新平台累计实施科研项目59项、孵化企业97家。绿色农畜、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实现突破,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绿氢装备实现无储能离网制氢,丁二胺绿色低碳示范生产线落地,寒武纪、万帮等头部企业相继引进。

  政策给足“定心丸”:

  呼和浩特市先后出台“科技强市26条”“人才强市25条”等政策,建立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推行科研项目“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打造蒙科聚创新集聚区,设立呼和浩特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呼和浩特科技城”双城产业圈建设,累计聚引43位两院院士、23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展望新征程

  科技领域将有这些大动作

  科技创新脚步不停,接下来呼和浩特在科技领域的这些大动作,值得期待——

  呼和浩特市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到2027年:

  呼和浩特市科技经费投入、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领军企业较2024年翻一番;

  国家级科创平台数量逐年递增,超过40家;

  国家级科技型企业数量逐年递增,超过1600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递增;

  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一流科技园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以上,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逐年提高,科技产业产值持续提升。

  未来,呼和浩特市将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首府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祖国北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亮眼数据的背后

  是呼和浩特市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提升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增强了城市产业竞争力

  一系列科技创新改革举措

  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加速

  呼和浩特正朝着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杨永刚  李丹丹)(部分资料源自:内蒙古日报  部分为资料图片)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