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蒙科聚总部基地多功能厅,合成生物产业研讨会的热烈气息扑面而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斌现场拆解技术难题,企业代表抛出产业链卡点需求,科研机构亮出实验室最新成果……作为赋能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蒙科聚总部基地自投入运营以来,始终锚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需求,以一场场精准化、专业化、高频次的科创活动为“点火器”,让院士专家的智慧、企业的市场嗅觉、高校院所的科研实力在此深度交融,持续为呼和浩特创新创业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前沿赛道:以“高端创新活动”点燃产业创新引擎
4月26日,呼和浩特市生物智造谷启动建设暨现代合成生物研究院成立仪式在蒙科聚总部基地的举行,成为呼和浩特合成生物产业创新的“关键一跃”。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顶尖机构,以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50名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了现代合成生物研究院、生物智造谷、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一院、一谷、一中心、一基金”产业布局的正式落地,同时围绕合成生物“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技术瓶颈、应用场景展开深度“头脑风暴”。
8月24日,“才聚青城 科创未来”2025前沿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蒙科聚总部基地举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53名区内外高层次人才携手加盟,为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发展注入顶尖智慧力量。活动现场,平台建设、颠覆性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科技金融赋能、应用场景打造等领域签约不断,科创资源在“两小时创新圈”内加速流动,更多前沿颠覆性技术正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紧扣校地协同:以“成果发布活动”打通科研转化堵点
7月25日,2025年第1期蒙科聚重点发布活动(浙江大学专场)在蒙科聚总窗口拉开帷幕,成为校地协同创新的桥梁。当天,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教授团队带着“太湖之鹰”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光量子芯片产业应用等4项硬核科研成果而来,与呼和浩特低空经济、量子科技领域的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开启双向选择的合作对接。
“过去企业找技术像‘大海捞针’,现在蒙科聚搭台,我们能直接对话浙大‘最强大脑’,破解技术壁垒的效率翻了好几倍!”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项目主管宋睿的感慨,道出众多企业对精准对接的迫切需求。活动现场,多家企业与浙大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让校地协同从“纸上谈兵”真正变为“实战攻坚”。
如今,这样的校地合作活动已成为蒙科聚的常态动作,不仅促成一批创新平台与颠覆性技术扎根呼和浩特,更让高校实验室的创新种子在地方产业土壤中快速生根发芽。服务产业需求:以“赛事论坛活动”搭建资源聚合舞台
8月15日,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人工智能+数据产业(呼和浩特)专项晋级赛成为技术与产业双向赋能的练兵场。此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的115支团队参与,经层层筛选,64支队伍脱颖而出,其中包括18支呼和浩特本土企业、驻呼高校团队,充分展现出本地创新创业的强劲潜力。最终11个项目达成产业落地合作意向并完成签约,为首府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8月19日,以“市场驱动 生态赋能:储能推动西部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在蒙科聚总部基地开幕,近400名院士、行业专家、领军企业代表齐聚,围绕内蒙古源网荷储基地、风光储氢项目等标杆场景,深入探讨储能技术突破与市场机制创新路径,为西部地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清晰蓝图。
蒙科聚作为内蒙古科技创新驱动总平台,致力于将科创资源有效“聚合”,进而产生“聚变”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轮子快速转动。目前,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4个集聚区已集聚科技企业889家、培育技术经纪人2000多名、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7.41亿元。截至8月底,蒙科聚总部基地已累计举办近百场国家、自治区、市级科创活动,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近万人参与,这座北疆“创新枢纽”正不断让合作的能量奔涌,让创新的星火燎原,淬炼成驱动首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武子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