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毛乌素沙地边缘,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呼日呼嘎查的草原排球场上已是一派火热:大人垫球、扣杀,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孩子追逐、跳跃,笑声随草浪起伏。14天“草原村排”文明实践夏令营,把排球网织成文明网,把欢笑声汇成振兴曲,更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牧民心坎上。

图为嘎查“草原村排”文明实践夏令营训练现场
一场“草原村排”,激活文明实践“一池春水”
“过去冬天喝酒、夏天打牌,现在天天盼着太阳不落,好打排球!”53岁的牧民朝格吉乐脑日布把羊鞭换成排球,垫球高度稳超2米。今年,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首次把“排球体育+文明培育”嵌入牧区生产生活:旗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驻村14天,早晚两练、分层教学,让53名牧民从零基础到能组织6人制对抗赛;同步开设“儿童排球启蒙营”,把12名学龄前儿童纳入“大手拉小手”梯队,草原第一次有了“亲子排球队”。

图为嘎查“草原村排”文明实践夏令营训练现场
“排球是媒介,文明是内核。”嘎查党支部书记苏日塔拉图介绍,训练间隙的“围炉茶话”把课堂搬到排球场,用“排球术语”讲移风易俗:一传“接好球”比喻“传承好家风”,二传“稳到位”比喻“彩礼要适度”,扣杀“得分”比喻“红白事简办”……14天形成“文明积分榜”,累计为26户牧民抵扣积分1200分,兑换成草原书屋新书、太阳能路灯等实物,让“文明”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清。

图为巴彦呼日呼嘎查党支部书记讲移风易俗培训
一次“双向奔赴”,让草原孩子拥有“城市级”暑假
“排球让我第一次觉得,嘎查比城里还好玩!”12岁的乌日娜把暑假作业带到球场,完成“垃圾分类”实践打卡。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的3名返乡大学生,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设计成“沉浸式”闯关:用废旧排球网改装“排球垃圾桶”,小朋友投中不同颜色垃圾袋即可得分;把“牧民大讲堂”搬到星空下,用蒙汉双语讲“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中学会“感恩”“团结”。14天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21场,辐射周边3个嘎查32余名儿童,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草原”。

图为嘎查返乡大学生带领未成年人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一张“振兴蓝图”,催生“回流效应”
“草原村排”闭营那天,北京写字楼里的程序员其其格把年假拆成三段,只为回乡打一场“晚霞场”;呼和浩特读大二的斯庆花把家教时间调到清晨,傍晚准时回嘎查当“学生教练”;就连在旗里开烧烤店的巴雅尔也把摊位提前收摊,赶回村里“补位”——他们说的同一句话是:“最后能跟大家一起打比赛,才算没白回来。”

图为嘎查“草原村排”闭营当天的比赛现场
如今,排球网像一条会呼吸的“哈达”,把外出的人重新系在草原。邻里之间因为一场垫球、一次救险而击掌相庆,过去“各忙各的牧场”变成“约好一起练球”;过去“过年才回来”变成“周末就想回”。全旗首个“草原村排”志愿队顺势成立,16名返乡青年登记在册,自带装备、自编教程,约定把“流量”变“留量”,把“回乡打一场”升级为“回乡干一年”——一张振兴蓝图,正在排球起跳的瞬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力描摹。(楠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