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厅内,商都县有机藜麦米堆塑成的“高原小塔”泛着莹润光泽,亚麻籽油在玻璃瓶中折射出琥珀般的暖光,马铃薯鲜醋旁陈列的高原土豆标本还带着泥土的微凉……这是商都县“农字号”军团首次亮相世界农业科技盛会。
商都县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冷凉腹地,昼夜温差是自然馈赠的“调味师”,充足日照是作物生长的“能量剂”,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藜麦、马铃薯、胡麻等带着“高原基因”的作物。商都县此次参展的10余类产品,每一款都是“持证上岗”: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标签贴在包装上,扫码溯源的二维码则像一张“成长日记”,点开便能看见藜麦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胡麻籽如何在低温压榨下保留营养等细节。
“您尝尝这醋,是用新鲜土豆固态发酵的,没有添加一滴水。”平谷消费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递出试饮杯,琥珀色的醋液入口,先是微酸,而后漫开的是土豆的清甜。这番推介让8家国内外企业当场抛出“橄榄枝”,初步敲定合作意向。谁能想到,几年前,商都县的农产品还在卖原料——土豆按斤论价,胡麻籽堆在粮囤里等着收购;如今,靠着品牌赋能,一斤有机藜麦的价格翻了三倍,农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种庄稼也能种出国际范”成了当地农户的新口头禅。
商都县农产品的“世界首秀”,背后藏着京蒙协作的“桥梁密码”。平谷区与商都县携手建起的消费帮扶中心,是商都县农产品走出草原的“出海码头”:线上,商都特产馆在电商平台开门迎客,直播镜头里的田间采收场景圈粉无数;线下,北京的社区直销点、商超专柜连成网,机关食堂的订单让农产品端上更多首都市民的餐桌。今年以来,这条销售链已让商都县农产品在京销售额突破2亿元,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为破解仓储物流贵的难题,两地正在探索共享前置仓模式,未来借着平谷马坊物流高地和中欧班列的东风,草原特产有望更快叩响国际市场的大门。
协作不止于“带货”,更在于“造血”。平谷区带着农业科技的“金钥匙”走进商都:专家团队蹲在田间教授节水灌溉、土壤改良,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好粮;本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结对,共建标准化种植基地,从选种到采收都有“金标准”;平谷“中国桃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影响力,也成了商都县农产品的“加分项”——纳入“平谷好物”矩阵后,更多消费者记住了“来自内蒙古的好味道”。
从草原田间到世界展台,商都县农产品的“破圈”之路,是京蒙协作的生动注脚。当藜麦米的清香、醋液的醇香在世界农业科技大会上赢得掌声,这不仅是对一份农产品的认可,更是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期许——未来,借着农业科技的东风,商都县的更多“土特产”将变成富民强县的“金招牌”,让草原的味道飘得更远,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走得更宽。(李璟 穆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