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风掠过“中国薯都”乌兰察布,300多万亩马铃薯田掀起金色浪涛。机器轰鸣声中,饱满匀称、色泽鲜亮的马铃薯被从土里陆续挖出,分拣、装袋、搬运,或入库仓储,或加工提升,或销往各地,处处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中国薯都”马铃薯的丰收,绝非是“靠天吃饭”的偶然,而是产业、民生、区域、政策、粮食安全五维发力的必然结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
产业升级:从盲种滞销到全链闭环
曾几何时,“种得出、卖不掉”是乌兰察布马铃薯种植户的心病。如今,订单种植彻底破局。如察右前旗鑫悦基地提前与企业敲定销路标准,选种、施肥、管理全对标市场,盲目种植成为历史。
高产背后是科技赋能。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种植户孙源源今年种植马铃薯3000亩,亩产超4吨,既得益于技术员的田间指导,又依赖“后旗红”“沃土”等良种的加持。测土配方施肥精准供给养分,良种选育适配气候土壤,农户早已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产业链延伸更让马铃薯价值倍增。乌兰察布构建起“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产业,鲜薯直供市场,加工线将其转化为淀粉、薯条、薯泥等产品,既解决“烂在地里”的难题,更让马铃薯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擦亮“中国薯都”招牌。
民生暖心:从单靠土地到双重增收
马铃薯丰收的目的,是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察右前旗村民张世军在鑫悦基地务工,日薪两三百元。“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家人”,这份安稳正是农村人向往的生活。
“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的双重模式,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土地租金旱涝保收,务工收入按月到账,昔日面朝黄土的农民,如今变身产业链上的产业工人,无需再担“种薯看天、卖薯看价”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农民技能的提升。跟着技术员学标准化种植,跟着农机手学现代化操作,让不少薯田工人掌握了现代农业技能。今天在田间忙碌的他们,或许就是明天带领乡亲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发展储备了人才库。
区域破局:从依赖资源到品牌引领
乌兰察布加冕“中国薯都”,基于种植规模、产业链等方面的精准分析判断。乌兰察布气候冷凉利于薯类储存,疏松沙壤土适配薯块生长,选择马铃薯为主导产业,是因地制宜的智慧抉择。
品牌与产业双向赋能,让“中国薯都”名片愈发响亮。300多万亩种植规模提升知名度,而响亮的品牌又吸引企业落地、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越响—产业越强—丰收越稳”的良性循环。如今,马铃薯产业已成乌兰察布区域经济的压舱石。
一颗马铃薯带活一串产业。农机销售、化肥供应、物流运输、包装设计等上下游产业蓬勃兴起,既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更让乌兰察布走向“小而美、特而强”的区域发展之路,将地方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
政策托底:从搭建平台到稳定保障
订单种植从个案变常态,离不开政府牵线搭桥。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常困于信息不对称、议价能力弱,政府主动当“红娘”,帮农户找企业、帮企业联基地,破解供需堵点,让好模式落地推广。
全产业链顺畅运转,靠的是政府统筹协调。育种、种植、加工、物流涉及多部门,政府牵头整合资源、制定规划,确保“种、管、加、销”无缝衔接,不让丰收果实“烂在链条上”,筑牢产业发展保障网。
农民的顾虑靠政策打消。针对订单不履约、土地流转纠纷等风险,政府出台规范细则、建立调解机制,还为种植户发放补贴,让农民敢尝试新模式、敢投入新生产,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心剂”。
安全筑基:从保障本地到供给全国
在粮食安全考题中,马铃薯分量特殊。它耐旱易种,既能当粮又能当菜,既丰富百姓的“菜篮子”,又减少对传统主粮的依赖,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防线。
高产背后是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靠良种培育、科学种植,乌兰察布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产量,无需扩大种植面积就能守住“粮袋子”,印证了科技兴农的硬道理。
作为“中国薯都”,乌兰察布的担当不止于“保本地”。如今,这里的马铃薯远销全国,成为全国马铃薯供给重要基地。每一次丰收,都在为稳定市场供应、平抑物价贡献力量,践行“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金秋夕阳为薯田镀上金边,薯香愈发浓郁。乌兰察布300万亩马铃薯的丰收,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扎实答卷。这套“五维密码”,不仅是乌兰察布的成功经验,也是写给所有农业地区的“致富启示录”:立足本土特色,用产业思维谋发展,用科技力量提效益,用民生温度聚人心,就能让土地产出更多希望,让农民收获更多幸福。
秋风再起时,薯浪仍会翻涌。这份沃野上的耕耘智慧,终将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结出新时代的丰收硕果。(吕沛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