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蓝旗宝绍岱苏木登吉宝力格嘎查,牧民都仁毕力格家的棚圈迎来一批“稀客”——长脖子、动作敏捷的鸵鸟,成为了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宝绍岱苏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深处,人均草场资源有限。为了保护草原生态、提高收入,都仁毕力格一直在寻找适合草原环境、经济价值高的养殖项目。经过多次考察和学习,他发现鸵鸟养殖对草场占用少、生态影响小且经济效益较高。2024年,他引进40只鸵鸟苗,开始尝试特色养殖。在养殖过程中,都仁毕力格费尽心思,从饲料配比到棚舍温度调节都仔细摸索。目前,鸵鸟生长状况良好,即将进入产蛋期,这让他信心倍增。他说:“鸵鸟全身都是宝,长到6个月就能拔毛,一只鸵鸟每年可产羽毛1公斤。行情好时,羽毛价格能达到每斤900元左右。鸵鸟皮质坚韧、手感好,是制作皮具的优质材料,销路也不愁。”更让他安心的是,他已与一家外地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待鸵鸟长到180斤至200斤出栏标准时,该公司将统一收购。据估算,每只鸵鸟可带来1800元到2000元的纯利润,效益优于传统放牧,也更加环保。未来,他计划逐步扩大规模,并希望带动周边牧民一起参与。
宝绍岱苏木登吉宝力格嘎查第一书记布仁毕力格表示:“都仁毕力格的鸵鸟养殖是嘎查推动草畜平衡、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鼓励牧民转变养殖方式,发展低耗、高效的特色产业。今后,登吉宝力格嘎查将继续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推广成功经验,引导更多牧民走上生态友好、可持续的增收之路。”
如今,在都仁毕力格的养殖场里,鸵鸟健康成长。这一尝试不仅为他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也展现了草原牧民在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中的创新实践。
(阿荣同嘎拉 朝鲁 阿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