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都县小海子镇河柳村,只要提到村医桂生喜,众人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那可真是个好医生,简直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呐!”
40多年来,桂生喜在行医的道路上栉风沐雨,乡间小道、广袤田边、患者家中……处处都印刻着他的足迹。他平均每年巡诊多达2000次,为乡亲们看病送药,积极宣讲卫生健康知识,也正因如此,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流动“120”。
桂生喜现年63岁,是地地道道的河柳村人。令人惋惜的是,他小时候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病愈后留下了右腿残疾的后遗症,至今走路仍一瘸一拐,这残疾伴随了他一生。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曾患病却没能得到及时治疗,才落下这般后遗症,这让他痛心不已,于是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为乡亲们祛除病痛。
高中毕业后,他便前往十八顷镇医院拜师学艺,在佘有山院长耐心的帮助与悉心的传承下,再加上自身的勤学苦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技术。
此后,桂生喜又到商都县人民医院进修了三年,于1982年回到村里,正式开启了村医生涯。
河柳村位于小海子镇西南部,常住人口有137户,共计280多口人。村里的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些老弱妇孺,而这些人最担忧、最害怕的就是生病遭灾。
为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桂生喜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进行摸底调查,将相关信息详细统计,一户不漏地为村民建立起健康档案。这些档案信息完备、存放规范,查阅起来一目了然。
哪家大人外出打工了,小孩生了什么病,哪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用什么药,桂生喜都清清楚楚地写在本子上,更记在心里。
为了方便联系,他给每户村民都开通了24小时电话热线,还建立了微信群。只要哪家有需求,一个电话或者一条微信,他便能随叫随到。40多年的时光里,桂医生每天巡诊的次数数不胜数,光是自行车就换了一茬又一茬,还骑坏了两辆摩托车,如今又换成了电动代步小汽车,每日风里来雨里去,一心只为乡亲们服务。
桂生喜从医40多年如一日,时刻铭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誓言。从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他便深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始终秉持“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想法,以此来指导和告诫自己。身为医生,他不仅致力于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病痛,还格外关心病人的心理需求。
村民刘海英今年52岁,在2017年患上脑梗后瘫痪在床。桂生喜多次上门,不仅为她提供了合理的治疗方案,还用心做起了她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给她讲解合理用药、科学饮食、适当锻炼以及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等知识,甚至亲自为她在家里制作锻炼工具,鼓励她天天坚持功能锻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坚持不懈的锻炼,如今刘海英恢复得十分理想,语言清晰,走路自如,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每每提及此事,患者满怀感激,村民们也纷纷点赞。
还有一户人家,夫妻二人因身患残疾而丧失了劳动能力,既无法种田,也做不好副业,家庭生活颇为拮据。前些时候,妻子患上了重感冒,肺部重度感染,嘴唇发紫,呼吸困难,是桂生喜忙前忙后,为她输液、打针、送药。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可医药费在报销之后仍欠费600多元,又是桂生喜自掏腰包补贴了这家人,这让妻子感激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我所能,为乡亲们提供一些帮助,做乡亲们永远的‘120’。”桂生喜说道。
从最初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到如今把守护群众健康当作毕生追求,桂生喜的这一信念从未改变,始终熠熠生辉,温暖着河柳村的每一位村民。(孙国俊 鲍永福)